【历史文化】峨眉山金顶寺庙群的历史变迁(上)‖干鸣丰

原标题:【历史文化】峨眉山金顶寺庙群的历史变迁(上)‖干鸣丰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峨眉山金顶寺庙群的历史变迁

(上)

干鸣丰

【内容提要】佛教寺庙建筑是峨眉山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构件,千百年来峨眉山寺庙景观变迁很大,尤其以金顶为甚。金顶佛寺最早创建于唐代,盛于明代和清初,晚清以降日渐稀疏,至20世纪70年代所剩无几。改革开放以来,金顶寺庙建筑景观变化巨大,景象日新。

峨眉山金顶原义指位于大峨山巅的华藏寺普贤殿,因其铸铜鎏金屋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而故名,普贤殿又称“金殿”。广义上的峨眉山金顶是一个景区地域概念,一是传统意义上金顶景区,既指上述金殿所在的海拔3077米的峨眉山第二高峰,面积约0.5平方公里范围;二是现代意义上的金顶景区,既以金殿为中心,包括海拔2540米的接引殿以上各景点至顶峰的金顶、千佛顶、万佛顶等地带①。本文所列景观地域范畴属于广义上的后者。

峨眉山金顶(图片来源: 中共乐山市委乐山市人民政府网)

寺庙的建筑艺术是峨眉山佛教文化遗产的基本构件之一,它与这座“秀甲天下”的名山的自然环境与景观融为密不可分的整体,成为风景明珠。

佛教传入峨眉山有一千多年历史,寺庙建筑因灾异不断,历代均有很大变化。峨眉山历年火灾频繁,据统计,自元代泰定四年(1327年)起至1972年止的645年间,共发生火灾和烧毁寺庙97座次,大约平均每7年烧毁一寺②。由于年代久远,寺庙累经废兴,或毁而未建,或迁地重建,或几易其名,或分而又合。因此,历史上峨眉山究竟有过多少寺庙,同一时期存在多少寺庙,难有准确资料。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以金顶景区为个案,主要以历代峨眉山志、名人游记、佛教志、古代地图为稽考依据,探析峨眉山佛教寺庙及其游山建筑景观的历史变迁。

一、金顶地带最早的佛教寺院

相传,金顶上第一座寺院是汉代蒲公所建普光殿。

最早在文著中提到“蒲公故事”者,乃是北宋范镇《初殿》一诗:“前去峨眉最上峰,不知崖嶂几千重。山僧笑说蒲公事,白鹿曾于此发踪。”此后代有传诵,如明代晚期的曹学佺《辛亥游峨记》、胡世安《登峨山道里纪》等。而胡世安成书于清初的《译峨籁》,首次将“蒲公故事”情节进行了完整地描述:汉永平中,癸亥(公元63年)六月一日,有蒲公采药于云窝,见一鹿,异之,追至绝顶无踪,乃见威光焕赫,紫雾腾涌,联络交辉成光明网。骇然叹曰“此瑞稀有,非天上耶!”蒲公随即将此事告诉宝掌和尚。在宝掌的指点下,蒲公到洛阳参谒迦叶·摩腾、竺法兰二法师,并得到法师证实:“善哉希有,汝等得见普贤,真善知识”③。清初,蒋超在《峨眉山志》卷二“诸经发明”中补充了“蒲归乃建普光殿,安愿王像”。又在“寺观”卷中说:“光相寺在大峨峰顶,相传汉明帝时建,名普光殿”④。从而形成了完整的“蒲公开山”说。1997年峨眉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也采用了上述说法。⑤

如果此说成立,金顶就应是峨眉山上最早开建佛寺的地带了。其实不然。

俯瞰峨眉金顶(图片来源:中共乐山市委乐山市人民政府网)

对于蒲公建寺传说,学术界目前有正反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此一传说应当可信,如黄夏年先生根据乐山、夹江、彭山、雅安一带发现的东汉时期的佛教遗物,时间和蒲公建寺相当,即认为东汉时期蒲公建寺的说法可以成立⑥。另一种意见则持反对态度,认为蒲公建寺的传说不可信。骆坤琪即认为蒲公传说是峨眉山僧众借鉴佛经而编织出的故事⑦,向世山先生也认为这则故事编造痕迹十分明显⑧。

笔者认为,汉明帝时就建有佛寺之东汉说难于存理。其一,前述印度僧人宝掌是在南北朝时期来峨眉山,并在洪椿坪侧结茅修住的,故这里明显有附会之嫌。其二,蒲公的身份是一位深山里的药农,应当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建造寺殿,同时也无建寺之经验。其三,在诺大一座没有开发过的峨眉山麓,首先在人迹罕至的山巅上选址建寺,不太近于事理。

编造“蒲公建普光殿”故事实有着特定的宗教目的。东汉献帝建安3年(公元198年),道教创始人张陵之孙张鲁,掌汉中郡,组成政教合一的政权。在张陵所设立的24治(教区)基础上,新增“八品游治”,其中第一治即“峨眉治”。唐令孤饶著《张天师二十四治图》中说:“二十四治中除玉局治之外,其余均在山。”所以,峨眉山大约在公元2世纪时始有道教宫观。“蒲公”说将第一座佛寺建造时间上溯至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显然是为将佛教置于道教之上而提供某种依据。

那么,峨眉山上的第一批佛教寺院到底出现在何时?根据有关记载,大约应在四、五世纪之交,如明果由乾明观改制的中峰寺,慧持所建的普贤寺(今万年寺)等。这些佛寺基本上分布于中低山段。南北朝时,阿罗婆多又在今洗象池与雷洞坪之间的次高山地段兴建木皮殿(后称大乘寺)。虽然难以确定上述创建者是否属实,但有一个事实是较清楚的,那就是在峨眉山佛教草创时期,或者说在隋以前,佛寺建设是从低山段逐渐向高山段推进的,且金顶并无寺庙。金顶应是峨眉山开建佛寺最晚的地带。

万盏明灯朝普贤(图片来源:中共乐山市委乐山市人民政府网)

在金顶地段营建寺院约始于唐宋,此间见于记载的有2处:一是建于唐的光相寺,位于山巅;一是建于宋的新店,位于今接引殿附近。数量少且规模很小。

南宋初范成大的《峨眉山行纪》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峨眉山游记,全篇3700余字,对所历路线、寺庙和自然景观记载颇详。关于两寺的规模,在《峨眉山行纪》中有过如下描述:经雷洞坪“过新店、八十四盘、桫椤坪。”“凡言店者,当道板屋一间,将有登山客,则寺僧先遣人煮汤于店,以俟蒸炊”,“自桫椤坪过思佛亭、软草坪、洗脚溪,遂极峰顶光相寺,亦板屋,无人居,中有普贤小殿。”“冒寒登天仙桥,至光明岩炷香。小殿上,木皮盖之,王瞻叔参政尝易以瓦,为雪霜所薄,一年辄碎,后复以木皮易之,翻可支二三年。”⑨可见当时新店尚无常住僧人,峰顶寺庙较简陋,景观也远非今日之盛况。

二、明代和清初

是金顶寺庙景观的鼎盛时期

明代,是峨眉山寺庙建设的大发展时期,据不完全统计,全山共有111座寺庙⑩,其中金顶景区寺庙建筑增幅最大,数量占全山总数的1/3。成化二年(1466年),普光殿毁于火,住持了鉴和尚募化,蜀王朱怀园捐资重修,经3年始成。嘉靖甲午(1534年)慧宗别传禅师至峨眉,在峰顶装修饰新铁瓦殿,并创建新殿,铸普贤铜像l尊、铜佛65尊于金顶。隆庆二年(1568年)通天明彻大师到峨眉礼普贤,于千佛顶结茅驻锡,万历元年(1573年)在天门石下建一海会禅林,安住众僧,持戒十年,道望日隆,声闻朝廷。万历三十年(1602年),妙峰福登禅师募化,潞安沈王捐资数千金,铸造金顶铜殿(称金殿)。

明末,嘉定知州袁子让公余登峨而有《峨眉凌云二山志》,其后胡世安于1619年至1639年间3次游历峨眉山而著《译峨籁》。按其所记,峨眉山金顶景区寺庙如下:新殿(今接引殿)、接引庵、回龙庵、太子坪、圆觉庵、净居庵、洪范庵、法慧庵、观音庵、天门寺、莲花庵;凤凰庵、七天桥,文殊庵(又名金刚寺)、天启庵、天仙桥(仙女庵)、弥陀庵、锡瓦殿、天王殿、祖师堂、龙神堂、锡瓦普贤殿、铜瓦殿、永延寺、渗金铜殿、铁瓦殿(即古光相寺)、楞严阁、卧云庵、观音阁、千佛顶、华藏庵、富顺庵、净土庵、圣水坪庵、大觉庵、永定庵、学士堂、通天和尚塔、太虚庵。据此,明季峨眉山金顶景区共有大小寺庵40座。

清康熙年间,弃官为僧的太史蒋超长驻峨山考察研修,所著《峨眉山志》后收录入《四库全书》。据《山志》卷三之“寺观”记载,金顶景区寺庙除已圯观音庵、新殿、接引庵、圆觉庵、千佛顶、仙女庵、光相寺、锡瓦殿等8座外,存有天王殿、祖师堂、龙神堂和锡瓦普贤殿、藏经阁(一名永延寺)、渗金小殿(一名永明华藏寺)、天门寺、净土庵、卧云庵、回龙庵、大觉庵、法慧庵、文殊庵、富顺庵、永定庵、圣水庵、凤凰庵、弥陀庵、天启庵、万行庵、莲华庵、洪范庵、华藏庵、净居庵、太虚庵、学士堂、楞严阁、观音阁、天仙桥和七天桥等30座寺庙,并新建护国草庵寺、白衣庵、普贤庵、般若庵、定居庵、接引殿、塔院、朝阳阁、贤首阁、万圣阁、仙迹桥等11座寺庙院庵。另,光相寺在明末倾圯,据印光《峨眉山志》记载,清四川巡抚张德地捐俸重修。由此,当时整个景区累计实存有大小佛寺42座,是金顶佛寺最多的时期。

另外,金顶景区内还有桫椤坪的思佛亭,山顶铜瓦殿后扪参历井坊、培枫馆,天仙桥左为天一柱坊,大佛坪右七十二古德名庵坊,铜殿侧的4座渗金小塔等人文景观。

中国国家图书馆有一清代“御题天下大峨眉山胜景图”藏本,系同治年间刻本。全图采用形象画法,绘出了自青衣江、大渡河之汇的草鞋渡,上至峨眉金顶的沿途名胜古迹全貌。此图真实再现了清代峨眉山金顶佛教的鼎盛,神圣的自然奇观和佛寺人文丽景,同时,也让我们能管窥峨眉山佛教鼎盛局面之政治元素。

清代御题天下大峨眉山胜景图(局部)(图片来源:刘镇伟主编《中国古地图精选》,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第63页)

封建帝王对峨眉山的敕赐行为要数明清两朝为最,就金顶景区而言就有:明太祖敕宝昙国师住锡金顶,重建铁瓦殿,并铸普贤金像。神宗万历十五年(1587年),敕赐圆觉庵通天和尚紫衣、袈裟各一领,《龙藏》一部并派太监给帑金庄严经阁,盖以铁瓦,赐额“护国草庵寺”。兹宁皇后赐九层沉香塔一座。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御赐永延寺藏经一部,并特差御马监张然前往供安。神宗闻福登圆寂,赐号“真正佛子”,御题“永明华藏寺”匾额,又赐金建塔。清康熙初年,川陕总督哈占及文武官员捐资,命伏虎寺可闻禅师重建卧云庵。可闻法嗣照圆总揽其事,与照瑞、照玉、照元同建古庵,时称“卧云四友”。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钦派一等侍卫海青等到峨眉山降香。康熙帝赐给峨眉山大批经卷及匾额、楹联、诗文。其中,除伏虎寺、善觉寺、洪椿坪、白龙洞、毘卢殿、雷洞坪外,金顶景区寺院受御赐的物品有:藏经阁匾额“玉毫光”、“野云”,对联“绝顶来还晩,寒窗睡达明”,金刚经一部,诗章“何所问津梁行行到上方天香飘广殿山气宿空廊石。潄泉声细林穿鸟路长疎钟沈片雨坐觉俗情忘”;卧云庵匾额“卧云庵”,金刚经一部、药师经一部、心经一部;光相寺匾额“慈灯普照”。

(未完待续)

注释

1.《峨眉山风景区总体规划》,1982年1月1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通过。

2.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峨眉山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第542页。

3.胡世安:《译峨籁》卷六。

4.(清)蒋超:《峨眉山志》,齐鲁书社,1996年,第151、163页。

5.中国世界遗产网,http://www.cnwh.org/

6.黄夏年:《峨眉山佛教在中国佛教中的地位与作用》,《宗教学研究》1993年第2期。

7.骆坤琪:《峨眉山佛教文化》,《世界宗教研究》1992年第2期。

8.向世山:《金顶三相与峨眉佛教名山的关联性分析》,载永寿主编,《峨眉山与巴蜀佛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第271页

9.范成大:《峨眉山行纪》。转引自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峨眉山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第382页

10.峨眉山佛教志编纂委员会编,《峨眉山佛教志》,乐山市新闻出版局,2003年,第62页

11.(清)楼藜然:《峨眉纪游》,《峨眉山志》1996版第404页。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干鸣丰

供稿:中共乐山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