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宣德年制瓷器款识真品图片及鉴定方法

大明宣德年制瓷器款识真品图片及鉴定方法

明宣德 蓝釉白花鱼莲纹盘

故宫博物院藏

“年款”是从明朝开始兴起的一种在瓷器上印上帝王年号的艺术形式。

明代年款大体有两种楷书题写和篆书题写。篆书题写的自永乐开始,以后宣德、弘治、万历等朝代也有。

用篆书题写的以刻划暗款为主,一般为“某某年制”四字。并且锥刻款多见于单色釉瓷器上。

明宣德 青花蕃莲纹卧足碗

故宫博物院藏

明宣德起开始出现以青花楷体题写,题于青花框或圈中的年款有“大明某某年制”、“大明某某年造”、“某某年制”等,成为以后明代历朝乃至清代题写年款的主要形式。

除口沿、器肩、器腹等无圈框年款外,宣德官窑瓷器上以青花、红彩在器心、器底位置题写的年款,有单圈、双圈、单框、双框、椭圆、莲瓣等边饰。

从文字排列看有直行和横书两种。

宣德年号款的款式种类之多,为明代历代款式之最。

此种现象正说明宣德是“年款”起初阶段,尚没有固定的规范格式形成,所以才会给后人留下一个“宣德款遍器身”的说法。

明宣德 青花海水蕉叶纹尊

故宫博物院藏

宣德款的常见笔迹特征

字体写法不一,风格多变

宣德官窑楷书年款中,有一种风格尤其突出,其笔法工整、清秀、刚劲,自然大方,以前人们多认为这是仿晋唐小楷的笔法,近年有人提出宣德官窑年款的蓝本,出自当时功力深厚的大书法家沈度之手。沈度以长于“台阁体”书法而深受明成祖朱棣的赏识,名重一时。古玩行是一个充满传奇的行业。一面铜镜,照一段颠沛岁月;一块美玉,锁一段啼笑姻缘:一张书法,抒一场人生感慨:卜堆瓷片,寄一则奋进箴言;一张条案,诉几多人生无奈;两枚大钱,讲一桩捡漏奇谈。得一只犀角杯,三生有幸;丢一只黄釉盘,错失百万。拍案叫绝,是一段笑谈,挥手抹去,是一曲辛酸。总是有那么多那么多的惊喜与失落,总是有那么多那么多的欢呼与嗟叹。

宣德青花瓷器维新鉴定交易(ciqi1968 阮老师) 收藏是心灵的满足因为拥有,所以满足;因为满足,所以快乐和幸福。当我们得到并拥有千百年传承下来的珍贵艺术品时,我们是很满足的,我想没有几个人是不满足的。拥有带来满足,这是人类获得幸福的最直接方式。

收藏比权力更容易让人得到真正满足。权力带来恭维式的尊重,很显然,权力者并未得到对方真正的心服和尊重,对方只是为利益迫不得已,甚至对方在心里压根看不起权力者,双方只是一种短暂的交易。

青花夔龙纹罐

故宫博物院藏

“台阁体”结构以方正为主,笔道粗细一致,各部停匀,属于楷体,适合皇家的欣赏口味和审美标准。

书写一笔不苟,法度谨严,点画巧妙,转折分明,提按清楚,运笔便捷利落而沉实;

线条轻重,粗细有变化,其收笔、落笔、撇捺、转折勾挑处,既有法度,又不刻意做作,字中牵丝搭笔,显得十分自然。

可以肯定的是,当时景德镇御窑厂临摹当时官方常用“台阁体”书写宣德款绝非一人。因此造成宣德官窑瓷器上年款字体的写法不一。

明宣德 青花松竹梅纹盘

故宫博物院藏

以“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为例,常见“大”字的撇画,下分割第一笔横划,有右边长的,也有左边长的,也有左、右相等的,且这一横还有长短之分的。

但,由横划左侧三分之一处分割为常见,并且上方出头适中,过长者为清代仿笔特征。

明宣德 青花鸣凤在竹仕女游园图碗

故宫博物院藏

“明”字的日部常低与月部,日与月的最下一横笔,其左右高低、倚斜之势基本保持一致,在一个基准线,而月部却绝无长勾现象。

“宣”字第一笔向右点,往往与第三笔横勾连接。第三笔横勾左高右低,带动整体横划有倚斜之势。

篆书“德”字心上有一横,而楷书“德”字心上无一横。“德”字双人旁与左边有支离不合之貌,“德”字“心”中三点在一个基本平直面上,最后一点无拖拉。

“年”字虽然有五种不同的写法,但第四笔用向右平斜点代替短竖,少有右短竖为常见特征。本朝款不见第四笔左斜是宣德款的重要特征。第五笔左高右低,倚斜之势能收得住,笔不下塌。最后一笔直画下端常见顿笔收尾色浓,极少见尖锐之锋。

“制”字下“衣”一点或有或无,有“衣”款将点和第三笔的撇一笔连成。“衣”字提笔和撇笔书写无连接,“衣”字提笔与捺笔分笔书写常不在一个对应线上。

寄托宣德款的时代特征

研究宣德款识的字体和书法也是对其他朝代所具有的时代书写款识个性和风格特征的研究。

仿宣德款自明代正德开始,字体不如宣德款遒劲,显得方正宽博。具有正德款写款特征。

明正德仿宣德官窑制器,因为“年”字的书体是正德的特色(虽然不是绝对),但“年”字的真款第四笔一小平右点,在正德瓷器上常书写成一小横。

万历民窑青花仿款,笔画豪放跌宕,青花双圈紧靠圈足,线条无力松棉。“宣德年造”、“大明宣德年造”青花楷书款多为明正德、天启、崇祯等朝寄托款及后代仿制。

“德”字“心”部加一横的,基本可以断定为后代仿制。

至于部分仿宣德款较为成功,是字与字之间的空间处理,字体的特征、书法,都极忠于原器,所以鉴定时如不注意其制作、造型、纹饰及釉色等项,即易鱼目混珠,被蒙骗过去。

明正德 仿宣德款鲜红釉盘

而正德以后,至民国大肆仿造。其款识带康熙楷书款风格为最多见。从写法看,字大而工整,字间布白舒展。不象真器款识,字有大小的不同,倚斜之势的六字双行,常显高低错位之分。

明万历 青花缠枝花纹折沿洗,“大明宣德年制”寄托款

康熙楷书仿款,双圈青花粗细浓淡一致,首尾无明显的接笔痕迹。

“大”字的撇画横笔以上出头过于长;

“明”字月部第二笔横、竖、勾转折处,具有宋体的外拓性;

“制”字下“衣”竖提后直接写捺,或者“衣”字提笔和撇笔书写连接一线;

万历或者康熙有的仿款,楷书笔画不同真款横竖粗细大致相同,而显示出横细竖粗特征。

在仿宣德青花款的发色上,康熙青花瓷器因施釉方法采用了吹釉工艺,釉面薄,青花发色浓艳明丽,不见了铁锈结晶斑。至于后贴款的鉴别方法就不在这里讨论了。

清康熙 景德镇窑斗彩海波鱼纹高足杯 底青花楷书款大明宣德年製

康熙仿宣德瓷器款识

研究宣德款识的字体和书法,不仅仅是对一个朝代的写款特征作研究。而是因为历代对宣德瓷器的追捧,使的我们对它进行研究的同时,可以兼顾了解其他朝代所具有的时代书写款识个性和风格的特征。

仿品的款识往往带着时代书写风格,不是显得字间结构软弱无力,就是体现不出宣德本朝的那种书法韵味。

现代景德镇新仿明宣德年制款

如果我们牢牢记住各个朝代款识最典型的书写青料(或彩料)的深浅、浮沉的呈色变化,和其习惯性写法以及款识的内容、排列格式、字体结构的演变规律,便可以结合器物本身的年代特征,来考虑是否后朝仿前朝,或正处于朝代交接之际,存在着专人延续写款的情况了。

虽然说眼下仿制的风气非常猖獗,制作一件宣德瓷器似乎也并不那么难。但是假的总归是假的,它们总免不了有“过”或“不及”的毛病。

只要我们仔细观察,深入研究,年款的书写真伪仍不难发现其间的差距,瓷器的“真”、“伪”鉴别也不出例外了。

下面,请继续欣赏这些宣德御窑珍品:

宣德瓷造型凝重浑厚;

胎质细腻,多细砂底,琢器接痕少见;

釉面一般都能见到橘皮纹;

用三十倍左右的显微镜可以看出宣德官窑瓷釉内的气泡成大、中、小不同的气泡群,群与群之间的间距较疏朗,凡气泡密集而整齐者大多非宣德瓷。盘、碗之底足多数有棱边感,非滚圆之“泥鳅背”;

宣德大盘之底足内墙自上而下向外斜削;圈足常见火石红。

宣德官窑青花瓷,除极个别青花翠艳而无黑铁斑外,绝大多数有黑铁斑;官窑青花器以小笔触上彩,无一笔涂抹的制作。

明宣德 青花松竹梅纹碗

宣德制瓷,诸料悉精,青花最贵。今天,玉斋君特以《臻妙艺术 宣德朝瓷器珍品集》为主题,精心整理了博物馆珍藏宣德御窑瓷,以供大家作鉴藏之用。

鲜红釉碗

高8厘米,口径18.9厘米,足径8厘米。清宫旧藏

碗撇口,深腹,圈足。通体施红釉。圈足内施青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宣德朝是明代红釉器制作最辉煌的时期。宣德时期,红釉制品不仅在数量上有明显的增加,而且较之永乐鲜红釉器更胜一筹,出现了宝石红、祭红、积红、霁红、鸡血红、牛血红等名目繁多的新品种。

宣德红釉呈色浓艳,又往往在器物转折变化的棱角处隐现胎骨而呈现白色筋脉,增添了观者视觉的变化,耐人寻味。

仿钧玫瑰紫釉盘

高4.1厘米,口径15.5厘米,足径9.2厘米。清宫旧藏。

盘口微撇,弧腹,圈足。足底切削整齐。通体施玫瑰紫釉,釉面棕眼密集。口沿处因高温熔融状态下釉层垂流而呈酱黄色。足内无釉,有糊米色斑。无款。

明前期御窑瓷器的质量为有明一代之冠。其间,摹仿宋代名窑瓷器之风一度兴起。明代景德镇御窑仿钧釉瓷器始见于宣德朝,御窑厂烧造了一定数量的仿钧窑瓷器,传世品多为盘、碗类。

祭蓝釉暗花云龙纹盘

高4.6厘米,口径20.1厘米,足径12.7厘米。

盘撇口,弧壁,圈足。通体施高温钴蓝釉,口沿处因高温下釉层熔融垂流映现白色骨胎,形成一道圆润的白边。釉面泛橘皮纹。内壁暗印双云龙戏珠纹,因釉层厚,纹饰不清晰。足内施白釉,中央青花双圈内“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此盘造型规整,釉色纯正,是宣德朝祭蓝釉瓷的典型器。

青花松竹梅纹盘

高4.2厘米,口径21.4厘米,足径13.6厘米。

宣德青花瓷器造型敦厚端庄,釉面青亮,纹饰细腻豪放,笔法潇洒,一向被列为明代青花之冠。此盘主题纹饰为松竹梅纹。

松竹梅世称“岁寒三友” ,寓意高风亮节。外壁绘画的庭园仕女图为研究明代贵族妇女的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由于宣德时期青花原料数量较少,因此在青花器上绘制人物图案者为数不多,此器则更显珍贵。

青花人物纹高足碗

高10.2厘米,口径15.5厘米,足径4.5厘米

明宣德青花使用进口青料,此种高铁低锰料在烧成过程中青料易晕散,故所绘纹饰不够清晰。此碗青色较为淡雅,纹饰比较清晰,实为难得。其云气纹用粗、细线勾画轮廓,此画法对后世瓷器纹饰亦有影响。

明宣德时陶瓷器物中以人物纹为题材者较为少见,故此碗为宣德时期人物纹器物的代表作品。

青花缠枝花纹天球瓶

高46厘米,口径8.9厘米,足径15.2厘米

明代是中国青花瓷器生产的黄金时期,而宣德朝则是明代青花瓷制作的顶峰阶段。宣德年间使用的青料大部分是“苏泥勃青”料,青花上有金属光泽的黑斑,成为宣德青花瓷器的重要特征;

但也有一部分宣德青花使用国产青料,其特点是青花发色淡雅,少有晕散和结晶斑。这件宣德青花天球瓶上的青花色泽淡雅,当为使用国产青料描绘而成。

青花夔龙纹罐

高19厘米,口径15.8厘米,足径13.8厘米

宣德青花图案以线条流畅、纹饰豪放生动著称。夔龙纹样用于青花瓷始于宣德朝,至成化时已成为瓷器上的典型图案,后世亦多延用。

宣德时所用青料据明万历时王世懋《窥天外乘》和黄一正《事物绀珠》中所记为“苏麻离青”,这种青料含铁量高,含锰量低,在适度的窑炉气氛下烧成后能呈现宝石蓝般鲜艳的色泽,但由于含铁量高,在青花色彩上常自然形成不均匀的黑色结晶斑点,与艳丽的蓝色相互映衬,更增其艺术魅力。此罐之青花色泽即具有这一时代特征。

青花菱形开光双凤穿莲花纹长方炉

高18厘米,口径22.2×14厘米,足径22×14厘米

此炉形制奇特,方口出唇,扁腹,下承四如意折角足。通体青花纹饰。口沿饰缠枝灵芝纹,颈饰小朵花纹,腹部菱形开光内绘双凤穿莲花纹,腹、足四角各饰如意云头纹。口沿下从右向左署青花楷体“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一行款。

青花蓝查体梵文出戟法轮罐之盖

高6.5厘米,面径20.5厘米,底径21.5厘米

盖面饰4朵云纹,间以5个蓝查体梵文,是佛教种子字。盖之外壁饰海水纹,盖内顶面环围九9枚莲瓣纹,每瓣之上各书一蓝查体文字,中央双线圈内从左至右篆书“大德吉祥场”五字。

此应为宣德青花出戟法轮罐之盖,罐身已失。此物是景德镇专为宫廷烧制的佛事用具。

甜白釉暗花缠枝莲托八吉祥纹碗

高8.4厘米,口径15.5厘米,足径5.7厘米。清宫旧藏。

碗敞口微撇,弧壁,瘦底,圈足较高。通体及足内均施白釉,釉色白中略泛青。内口沿处暗划弦纹两道。碗心青花双圈内有一竖向长方形双线框,框内直写青花楷体“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

外壁暗划花纹装饰,近口沿处有弦纹两道,腹部为缠枝莲托八吉祥纹。近足处为一周莲瓣纹,足外墙为卷枝纹。

青花阿拉伯花纹绶带耳葫芦扁壶

高29.9厘米,口径2.7厘米,足横7厘米,足纵5.2l厘米。清宫旧藏。

壶呈葫芦形,口、颈部为圆形,腹部为竖向扁圆形,下承以方圈足。颈、肩之间对称置绶带形耳。通体青花纹饰。口部绘缠枝菊花纹,腹两面均绘阿拉伯花纹,耳上绘折枝花纹。口沿下自右向左署青花楷体“大明宣德年制”横行款。足内施青白釉。

此葫芦扁壶为明永乐时景德镇御窑厂的创新器形,宣德朝继续烧造,品种有白釉、青花等,造型与纹饰皆仿自西亚伊斯兰工艺品。明永乐朝制品不署年款,宣德制品一般则署年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