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音樂會 紀念劉天華


  圖:二胡演奏家王國潼

  今年是我國著名作曲家劉天華(一八九五至一九三二)誕辰一百二十周年。本港音樂界有不同人士及團體為此各自舉行紀念活動,向這位對中國音樂有貢獻的作曲家致敬,而其中一項活動是二胡名家王國潼將於九月初舉行劉天華紀念音樂會。

  王國潼王憓父子演出

  音樂會上所選奏的,除了劉天華所作的全部十首二胡樂曲,計為《良宵》、《月夜》、《病中吟》、《燭影搖紅》、《閒居吟》、《空山鳥語》、《悲歌》、《獨弦操》、《苦悶之謳》及《光明行》,還有兩首由劉天華改編的民間音樂,即源自琵琶曲的《漢宮秋月》和源自江南絲竹的《薰風曲》,而這兩首樂曲將會由王國潼以二胡拉奏。

  音樂會的另一特點,是上述樂曲,既有二胡獨奏,也有二胡連同揚琴或鋼琴伴奏,更有二胡二重奏,而夥伴王國潼進行二重奏的,是他兒子王憓。其實,撇開二重奏不算在內而單就獨奏曲來說,王憓負責三首;王國潼則負責四首。如果從演出量看,這場音樂會應該改稱「王國潼、王憓二胡音樂會」,而不是「王國潼二胡音樂會」。

  二胡曲抒發心裡狀況

  劉天華在其短暫的一生,除了一如上述,創作了十首二胡曲,亦寫了三首琵琶曲,以及改編了一些傳統樂曲。如果單就他所作的十首二胡曲而言,這些樂曲大多是他當時所處的生活狀況以及四周環境的寫照。他一生所走的道路,有順有逆。他的二胡曲名多屬描述心境狀況的詞語,例如《病中吟》的「病」、《苦悶之謳》的「苦悶」、《悲歌》的「悲」字等,都是負面字,但例如《良宵》的「良」、《光明行》的「光明」,則是正面字。由此可見,他的二胡曲,不盡是悲,也不盡是喜。

  《病中吟》的病是什麼病

  本文限於篇幅,只可從中選擇兩首,簡介劉天華的音樂特色。首先介紹的,是他的首作之曲《病中吟》。此曲的旋律,應該是在一九一五年(時年二十歲)初定,而到了一九一八年(時年二十三),全曲才算完稿。

  必須指出,此曲雖然名叫《病中吟》,但作曲家所指的「病」,並不是人體健康出現問題而生病,卻是指目睹社會腐敗黑暗,自己以至百姓如何安居,因此藉?樂曲抒發內心對這種社會病態的不滿。其實,此曲最初的曲名是《安適?》,又叫作《胡適?》,意指人生何處可安適?不過,單從「安適」兩字去看,人家很容易以為是安逸舒適的意思,有違樂曲的原意;如果用「胡適」,一則「胡」字如果作為「為何」、「何以」解,則嫌古老,二則「胡適」二字與當時已經發表《文學改良芻議》的胡適同名,易生誤會。因此,此曲只好改稱《病中吟》。

  《病中吟》從結構而論,可分為三段,是一種A│B│A的格式,而末段附有一個尾聲。第一段是慢板,演奏時要拉得緩慢深沉,而曲裡的主題,沉痛淒楚,藉此表示作曲家對當時社會的傷痛之情。第二段比第一段略快,而且力度逐漸加強,以示感性過後,理性出現,精神已有振奮,第三段雖然是第一段的重現,但要表現得更含蓄、更深沉,而不可以變為平淡軟弱。到了尾聲,演奏者要拉得堅剛有力,要讓聽者的心神為之一振,認同作曲家對未來的信心。

  《燭影搖紅》作於病逝前

  《燭影搖紅》是劉天華的最後作品,寫就於一九三二年五月十一日,亦即病逝前二十八日。他在此曲採用了不常見於民族音樂的節奏,即3/8和12/8的拍子。以曲種而論,此曲是一首具有變奏的舞曲。引子之後,是第一段,屬於一個上、下句的結構;第二段是第一段的變奏;第三段是第二段的變奏,有兩個大樂句;第四段是一個舞曲,是一種慢步舞,也有兩個樂句,奏罷這兩句就轉入急促熱切的尾聲。

  提升二胡至更高檔次

  音樂界認為,劉天華對二胡的最大貢獻,是把這件拉弦樂器提升至獨立而具有特色的檔次,而他的二胡曲,深具民樂氣色,藝術的表達方法亦漸趨多元化,特別是離世前一兩年作品即《光明行》及前述《燭影搖紅》所展現的手法,更值得留意。

  樂迷如果要進一步探索劉天華的二胡以至其他創作,可先參閱他的親傳弟子陳振鐸所寫的《劉天華的創作和貢獻》(中國文聯,一九九七)。此書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劉天華作品研究》的修訂本,書內對每首作品均有清楚分析。

  王國潼早年從陳振鐸習藝,對祖師爺的二胡作品應該體會殊深,拿捏精準。殷冀他兩父子把劉天華樂曲的妙韻盡展無遺。

  編者按:「劉天華二胡音樂會—紀念劉天華誕辰一百二十周年」於九月五日在紅磡高山劇場新翼演藝廳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