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保量提質  供港水「生命線」續新篇

  圖:過去50多年,東深供水工程保量、保質向香港供應飲用水290多億立方米。圖為深圳水庫。
  圖:過去50多年,東深供水工程保量、保質向香港供應飲用水290多億立方米。圖為深圳水庫。

  暖春3月的深圳水庫,青山疊翠,碧波蕩漾,白鷺在水庫上空輕盈翻飛。作為「香港供水生命線」東深供水工程的總調度站,深圳水庫在過去50多年中,保量、保質向香港供應飲用水290多億立方米,滿足全港80%的淡水需求。今年恰逢東深供水工程建設60周年、投入使用59周年,粵港雙方近期又簽訂新一輪供水協議,從東深供水工程運營管理方廣東粵港供水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粵港供水公司」)獲悉,以該工程為標桿,粵港供水公司依託全國先行起步的「智慧水務」高新技術體系和智能化常態運維繫統,向香港供水實現以「智」保供應量,以「智」提水質,為大灣區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文:敖敏輝

  59年不間斷 對港供水量、質齊升

  上世紀60年代初,三面環海的香港飲用水極度缺乏。來自東莞的陳娟,在香港探親時親眼目睹市民乘船前往深圳取水後,得知東深供水工程即將啟動,主動報名參與東莞段項目建設。

  從1964年初開始,上萬名像陳娟這樣的建設者,以「要高山低頭,令河水倒流」的豪邁氣概,僅用不到一年便建成了規模宏大的東深供水工程。其後,工程歷經三次擴建和一次全面改造,年供水規模由0.68億立方米提升至24.23億立方米。

  供應量逐步提升,保障水質工作亦同步進行。長期以來,東深供水工程供港水保持了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中Ⅱ類水標準,這是地表飲用水的最高標準。從源頭到終端,沿線各地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比如,供港飲用水源頭江西安遠縣,實行最嚴格的「三禁、三停、三轉」措施,確保南下的水源幾乎不受過任何污染。又如,東深供水工程源頭水庫新豐江水庫所在地,犧牲經濟利益,累計拒絕了400多個有污染風險的項目。

  從東莞到深圳再到香港,全長68公里的東深供水工程,實現了半個多世紀近六十年以來安全優質不間斷對港供水。2021年,工程建設者群體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榮譽稱號,該工程也被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無人機、機器人投用 巡檢效率飛躍

  如今,對東深供水工程的守護方式,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據了解,工程實行了國家級水管單位常態化管理,在智能調度、安全和運行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太園抽水站取水口位於東莞橋頭鎮,是東深供水工程的第一級抽水站取水口。粵港供水公司工作人員鄧雷展示新近投入使用的無人機遠程操作系統,無人機的畫面實時投射在位於室內的控制大屏上。他介紹,無人機都是提前設置好航線,從早上9點開始,先後巡下游航線和上游航線。通過這些實時畫面,管理人員可在室內監控到水流、江面船隻等情況,如果有異常,馬上就能預警並處置。

  鄧雷說,這套無人機智慧管理模式,有效解決了巡查中堤壩、樹木等遮擋視線的問題,極大提升了工程安全管理效率。

  這樣的智能運用,在東深供水工程沿線隨處可見。在東深供水工程的「制高點」金湖泵站,一台智能巡檢機器狗沿着步道,用「眼睛」對準站內電氣設備實時測溫。金湖泵站站長劉寬廣介紹,巡檢機器狗安裝了兩個攝像頭,對肉眼無法發現的電氣設備異常溫度,能夠拍攝、識別,與後台聯動,自動生成報表。

  「智慧水務」助力安全、優質、穩定供水

  在東深供水工程調度中心,工程全線設備設施已實現高準確率、高穩定性的遠程集中監視、控制與調度,自動化監控系統可對沿線 8 萬餘個數據點進行「毫秒級掃瞄」監視,實時反饋工程全線各現場的設施設備的運行實況。同時,構建多梯級需水量精準預測及智能調度決策支持系統,可實現全線流量平衡、優化調度。

  據悉,在「一流工程、一流技術、一流管理」理念下,粵港供水公司綜合運用BIM+GIS 技術、數字孿生、北斗導航、5G 通信、物聯網等新一代技術,將「智慧水務」升級到3.0版本,全力打造東深供水工程「全要素」透徹感知、全面互聯、信息共享的運管系統,以數字化、智能化推動供港水保量、提質。

  未來,粵港供水公司將始終堅守安全、優質、穩定對港供水的職責使命,以水技術創新之力,為助推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