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从章太炎论「章」说起

咬文嚼字:从章太炎论「章」说起

据传,有人问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贵姓。他答曰: 免贵,姓章。

那人又问: 是「弓长张」, 还是「立早章」?

他回答道: 「立早章」。

在一旁弟子黄侃过后问他:先生为什么不说「音十章」而说「立早章」?

章太炎说: 现在一般人都只知道「立早章」 , 懂得「音十章」的较少,何况对方问的是「弓长张」还是「立早章」, 我更不能卖弄学问说「音十章」, 使人难堪。



笔者没有考证这个故事的出处和真实性,但这件事应该颇符章太炎先生的性格和为人之道。

近代以来,中华国运维艰,章太炎先生以一介书生,弃笔持剑,力倡排满救国,侠气凌然又高风亮节。在历经沧桑、叱咤风云过后又自甘寂寞,退入书斋静心治学讲课。虽学识渊博却从不卖弄。

我们知道章太炎先生学术上属乾嘉学派,是晚清民初【古文经学派】的殿军,【古文经学派】主要倡导「训古字古音然后明经」,其核心理论就是许慎《說文》。明清以来的朴学大家莫不在《說文》上用功最多。



所以,章门学术同样以《說文》为圭臬,他和弟子黄侃在二人都在《说文学》领域颇有建树(章太炎最开始是怀疑甲骨文真实性的,他认为可能都是古董奸商伪造的,其主要理由就是:甲骨不可能在地下埋藏三千多年而不腐朽)。

而章太炎和黄侃所说的「音十章」,正是《說文解字》的训诂:

《說文》:「章,樂竟為一章。从音从十。十,數之終也。」段玉裁注:「歌所止曰章。」

学者张凯在他的论文中引《說文》之说,以及经典例句为证,做了进一步的解释,他也否认「立早章」,认可「音十章」:从「音」,表示与音乐有关;从「十」,以数之终表示音乐的终结。

故「章」的构形本义是:以「音、十」两个部件,会「乐竟成章」之意,表示「乐章」之「章」。



《說文》这个牵强又曲折的说法,得到国学大师章太炎、黄侃以及学者张凯认可,那究竟对不对呢?

其实,从出土的古文字字形来看,「章」既非「立早」也非「音十」:



从上举殷周金文构形来看,章从「䇂」,下面是「有横画的圆形」:



「䇂」也就是「䇂」是「乂」的初文,从甲骨文的象形来看,象「鐮刀類」的工具:



在古文字中,「䇂」和「辛」经常讹混不分,但它们是有区别的,「䇂」的竖笔在古文字中是弯的,「辛」的竖笔在古文字中是直的:



所以,我们可以非常肯定的说:许慎搞错了,「章」既非「立早」也非「音十」。毕竟《說文》是小篆为本,更多先秦古文字许慎并没有看到,这是时代局限性,并不妨碍《說文》之伟大。



如果上文所说的故事是真的,那么,也就是因为章太炎先生开始对甲骨文等古文字持有怀疑态度,所以他也就依从《說文》的「音十章」之说。

行文到此,可能读者要说这是「破而不立」,虽然打破许慎之训诂,但是必须要拿出一个更有说服力的解释。

其实,汉字构形本义能准确无误的知道,只占非常少的一部分,比如:「日月山林」等等,这些汉字构形本义简单明了,毫无争议;但是,大部分汉字的构形本义都有争议,都有几种说法。所以有时候,我可以非常肯定的说「它不是什么」,但就是没办法肯定的说「它是什么」,只能说「它可能是什么」。

同样,关于「章」的构形本义,学者提出过几种说法,但证据力度不足以下最终定论,所以,学界目前对此问题未能取得一致。

简要的综述一下诸家之说:

  • 林义光认为,「章」的本义应该是「法」,汉字中从「辛(䇂)」的字都与法律刑罪有关,下面的「日」形构件,当为「束」,取「束之以法」之意,也就是「规章法度」之章。
  • 高天忠周疑「章」为「童」之省文,「童、章」古音相近。
  • 朱芳圃认为象柴薪燃烧时光彩成环之形,是「彰」的初文;
  • 夏渌认为此字从「辛(䇂)」从「日」,代表日光照耀新生枝叶,生气勃勃的景象,是「暲」的初文。
  • 谷衍奎在其著作《汉字源流字典》中认为,「章」构形本义是「用凿子在玉石上雕刻花纹」,「印章」是其引申义。



正因为证据缺乏,众说纷纭,最新编纂的《字源》一书,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存疑未断:



我个人倾向「章」应为「璋」之本字,字形:从「䇂」断「玉」,颇符《說文》对「璋」的训解:

 《說文》:「璋,剡上為圭,半圭為璋。从玉章聲。

其次,在先秦古文字中,「章」大部分都是表示玉制礼器「璋」的,目前所能见到最早的「章」字,出自殷商晚期青铜器【亞鸟且丁(集成3940)】,在此青铜器的铭文中,「章」表示礼器「玉璋」之意。如下图:



最后,提起章太炎先生,想起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是华夏文明的低潮,文化自信度几乎为零,【新文化运动】中竖起了「打到孔家店」的大旗,首先就拿汉字开刀,当时普遍的观点是「汉字低级落后论、汉字拼音化」,比如:胡适、傅斯年等等,只有章太炎先生成为一股清流,他引经据典、洋洋洒洒写出了《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反对拼音化,指出汉字优点长处。



鲁迅曾言「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其实,与章太炎同为江浙人士的鲁迅,早年就是章门弟子,他早年听过章太炎先生《说文解字》课,他在杂文《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以「春秋笔法」解释自己当年何以去听章太炎讲学:

并非因为他是学者,却为了他是有学问的革命家,所以直到现在,先生的音容笑貌,还在目前,而所讲的《说文解字》,却一句也不记得了。

其弦外之音就是说,并非因章太炎的学问,而是他是有名的革命者才去听课,鲁迅可能觉得章太炎的小学学问是「吃人的故纸堆学问」,不值一毛钱,所以不记得一个字。

另外,鲁迅在他的杂文《趋时和复古》中,根据捕风捉影的「投壶事件」,含沙射影的讥讽章太炎「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原是拉车前进的好身手,腿肚大,臂膊也粗,这回还是请他拉,拉还是拉,然而是拉车屁股向后,这里只好用古文,“呜呼哀哉,尚飨”

「民国第一刀笔吏」非鲁迅莫属了。大部分民国文人都跟他有过笔战,鲁迅在文坛上跟人斗了一辈子,临死前还「一个都不原谅」,我觉得是有点累的。

----------------------------------------------------------------------------------------------------------

参考资料

  1. 章太炎
  2. 古文经学
  3. 张凯. (2005). 是‘音十”而非“立早”. 汉字文化(1), 55-55.
  4. 李圃. (1999). 古文字诂林. 上海教育出版社,3 冊,第 141页。
  5. 谷衍奎. (2008). 汉字源流字典. 语文出版社.页1299
  6. 李学勤. (2012). 字源. 天津古籍出版社,上册,198页。
  7. 中国社会科学院. (2001). 殷周金文集成释文.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页2132
编辑于 2017-10-16 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