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选研究】《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毛选研究】《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断更太久了,今天继续按顺序研究分析一篇主席文章,即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o^)/~)

背景

这篇文章作于1927年,彼时大革命正轰轰烈烈,北伐军的胜利也使得全民的革命热情高涨。在此情势下,共产党在农村地区积极领导和开展农民运动,包括成立农民协会(农会),建立各种农民讲习所等等。随着农民运动声势的扩大,党内对于该问题出现了分歧。作为党内右派的陈独秀等人,不愿意依靠和接收日益壮大的农民运动的力量,不敢支持农民革命斗争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国民党右派对于农民运动的了解也是道听途说,没有实际的了解。

为了答复和应对党内外(包括国民党,因为此时正值国共合作阶段)的指责和非议,毛泽东亲自到湖南,开展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实地考察,主要的形式就是召集有经验的农民和农民运动的工作人员,了解第一手资料,然后进行分析和整合,得出结论,证明了农民运动本质上是革命的,也是共产党所应当并且能够依靠的重要力量。

文章基本逻辑

首先,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但是和通常的就某个社会问题的某个观点的议论文不同,毛的这篇文章不仅仅是逻辑的辩驳和观点的自我论证,而是经由实地考察和总结,亲自进行询问和了解后,得出合理的结论和观点。

从社会学研究的角度来看,毛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实际上是“田野调查法”(fieldwork)的一次很好的运用。所谓田野调查,指的是是社会学中一种非常普遍的手段,其过程就是预先放下理论框架,直接深入社会生活本身中,去经验地考察每个人、每个事件,力图从这些直观经验中获得对于对象的认识(著名的田野调查报告如费孝通的《江村经济》等)。以期探索研究对象的本质,提出合理的结论或者修正已有的理论观点。

本文主要分成以下几个部分:

首先,是“农民问题的严重性”。这一部分类似于论文的导言(introduction),主要说明为什么要做这次考察以及撰写这次报告,目的和理由是什么。这一部分中,毛细致地描述了农民运动问题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并且指出,现有的关于农民运动的传言在不同人那里是非常混乱的,人们莫衷一是,但是农民运动的大潮这件事本身已经来临,用毛的话来说,就是:

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

而面对这么强大的力量,我们无法对此视而不见,装作与自己无关而不去考虑它,而是必须要做出选择,不管主动还是被动。

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入坟墓。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都将在他们面前受他们的检验而决定弃取。站在他们的前头领导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后头指手画脚地批评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对面反对他们呢?每个中国人对于这三项都有选择的自由,不过时局将强迫你迅速地选择罢了。

总而言之,时局紧迫,必须要做出判断了。

后面的两部分:“组织起来”和“打倒土豪劣绅,一切权力归农会”,这两个部分,主要描述了农民运动的组织情况,以及农会的现状,以及地位的变化。从一开始地主反对农会,到农会势力扩大,成了“唯一的权力机关”,“一切权力归农会”,以至于后来土豪劣绅也四处逃窜,还有的要出钱加入农会。至此,可以看出,农会在过去的这段时间,其地位已然发生了翻覆的变化:

总之,四个月前被一般人看不起的所谓“农民会”,现在却变成顶荣耀的东西。从前拜倒在绅士权力下面的人,现在却拜倒在农民权力之下。无论什么人,都承认去年十月以前和十月以后是两个世界。

上面已经介绍了农会的现状,这是一个客观的描述,再接下来,““糟得很”和“好得很””这一段,主要描写的是不同人群(主要是农民和士绅阶层)对于农会的看法(主观的评价)。农民和其他革命派觉得这是“好得很”,而地主和士绅阶层觉得农会“糟得很”。

上面已经介绍了现状以及不同人的看法,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农会,或者说农民运动的发展情况呢?在这个问题上,很多人会有这样一种看法:

又有一般人说:“农会虽要办,但是现在农会的举动未免太过分了。”这是中派的议论。

这一小段的题目是“所谓“过分”的问题”,主要就是对上面这种中派的议论进行驳斥。总结来说,就是两点:

1. 是否过分,农民自己有自己的判断,应当相信农民的判断。

2. 革命本身肯定会制造短时期内的恐怖,因为如果不用极大的力量,是无法推翻已经扎根了几千年的封建宗法的这种地主权力。

对于第二点,有一段我们耳熟能详的语录体的格言,这段话还曾被选入了某形式逻辑的教材,用以说明“A不是p,不是q……,而是r”这样的逻辑格式。这也侧面反映出毛的议论文行文的严谨与逻辑性: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后面的一段为:“所谓“痞子运动””,这一段主要是用来反驳国民党右派的某些言论。某些人说,农会可以搞,但是人不行,不能让农民来搞,而是需要启用士绅。毛对于这种意见的驳斥非常直接了当,这种观点之所以会出现,其原因不过是曾经被绅士们看不起的那些人,居然有了发言权,而且甚至把“他们粗黑的手,加载绅士们头上了”。这时乡村的绅士们绝无法忍受的。

下面一段小标题为“革命先锋”,在这一部分中,毛对于农民的全体又做了进一步的细分,即富农、中农、贫农三种。“三种状况不同,对于革命的观感也各别。”富农的态度始终是消极的,中农态度游移不定,观望的居多,而一向苦战奋斗的主要力量就是贫农。所以,我们就知道了,这个小标题里的革命先锋,指的就是乡村的贫农:

这个贫农领导,是非常之需要的。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若否认他们,便是否认革命。若打击他们,便是打击革命。他们的革命大方向始终没有错。他们损伤了土豪劣绅的体面。他们打翻了大小土豪劣绅在地上,并且踏上一只脚。他们在革命期内的许多所谓“过分”举动,实在正是革命的需要。

接下来是“十四件大事”,针对有些人提到的,农会做了很多坏事的观点,毛通过详细描写了农民在农会的领导下做的十四件大事,给农会和农民运动正名,说明了农民运动的革命性与合理性,驳斥了人们的那些怀疑与诽谤。这十四件事主要包括:

  1. 第一件 将农民组织在农会里
  2. 第二件 政治上打击地主
  3. 第三件 经济上打击地主
  4. 第四件 推翻土豪劣绅的封建统治——打倒都团
  5. 第五件 推翻地主武装,建立农民武装
  6. 第六件 推翻县官老爷衙门差役的政权
  7. 第七件 推翻祠堂族长的族权和城隍土地菩萨的神权以至丈夫的男权
  8. 第八件 普及政治宣传
  9. 第九件 农民诸禁
  10. 第十件 清  匪
  11. 第十一件 废苛捐
  12. 第十二件 文化运动
  13. 第十三件 合作社运动
  14. 第十四件 修道路,修塘坝

从这“十四件大事”上可以看出来,农民运动本身是积极的、革命的。所谓“不破不立”,在“破”这一方面,即破坏性意义上,农民运动打破了封建宗法制,推翻了政权、族权、神权和男权,这些根深蒂固的系统权力,其根源就是地主政权。

这四种权力——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农民在乡下怎样推翻地主的政权,已如前头所述。地主政权,是一切权力的基干。地主政权既被打翻,族权、神权、夫权便一概跟着动摇起来。

在“立”这一方面,即建设性意义上,农会普及了政治宣传,发展了农民文化,还修道路、修塘坝等等,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最后,通过这十四件大事,对农民运动的性质进行了一个总结,得出的结论如下:

总上十四件事,都是农民在农会领导之下做出来的。就其基本的精神说来,就其革命意义说来,请读者们想一想,哪一件不好?说这些事不好的,我想,只有土豪劣绅们吧!很奇怪,南昌方面传来消息,说蒋介石、张静江诸位先生的意见,颇不以湖南农民的举动为然。湖南的右派领袖刘岳峙辈,与蒋、张诸公一个意见,都说:“这简直是赤化了!”我想,这一点子赤化若没有时,还成个什么国民革命!嘴里天天说“唤起民众”,民众起来了又害怕得要死,这和叶公好龙有什么两样!

重要论点与原理

梳理完了整篇文章的脉络,下面,就文章中的一些主要原理和观点,进行简要的总结概括和介绍。

  • 实际考察的重要性。

毛主席有一句名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而他本人也正是这一条格言的践行者。从更高层次上来说,坚持实践作为认知的必要前提,也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的奉行。在本文中,通过对湖南农民运动的实地走访考察,在文章中也夹杂了许多最直接的一手资料,甚至包括了农民和地主们说的话、做的事情,这就使得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只有通过对某事物的实际考察,我们才能真实地了解该事物。

  • 矫枉必须过正。

这句格言是在“所谓“过分”的问题”一段中提出的,原文:

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

我们日常中通常会听到“矫枉过正”,意即虽然某事物有错,但是改错改的太过了,结果反而更不好。这种说法当然也是有道理的,但是牵涉到革命相关的问题,在更高的层次来看这句话,就会发现问题所在。

之所以我们不希望矫枉过正,是因为我们只希望对某个已有的错误的事物进行改良,而不是完全地颠覆或者推翻。而对于革命者而言,所要做的恰恰就是对以往封建制度、宗法制度、以及整个资本主义体系的全盘颠覆,那么,这个成语的告诫自然就不再适用。改良只能延缓旧制度毁灭的时间,将其苟延残喘的生命拖长,并不能解决旧制度里存在的根本问题。对于内部已无法解决的问题,只能通过外部力量将其销毁并重构。这也是所谓的“矫枉必须过正”的理论意义。

  • 阶级立场决定评价方式。

这个观点和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或者毛主义中常用的“阶级分析”。在本文中多次有所体现。比如,同样一件事,都是农民运动,农民觉得好得很,而地主觉得糟得很。这并不是这件事本身的二律背反,而是评价这件事的人所处的阶级立场的不同。类似的还有,对于革命而言,富农反对,中农观望,而赤贫的贫农则会积极响应,主动领导。这也体现了阶级立场决定看法和评价,或者说阶级决定阶级意识。

阶级分析是在阶级社会中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理性原则,只要某个社会还有阶级存在,那么,必然对于同一个事物,就会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比如,对于劳动法加强对工人利益的保护的新闻,下面的民营企业家和创业者就会反对,并且希望可以同样出台“企业保护法”。因此,作为阶级社会中的一分子,认清自己的阶级,并且坚定自己的阶级立场是尤为重要的。

  • 分析的重要性。

这篇文章中,含有大量的分析的过程。比如对于农民这个群体,划分为富农、中农、贫农,而对于贫农,继续划分为“赤贫”和“次贫”。分析对于解决问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综合之前必先要分析,然后才能探查出规律,从而进行综合和结论。

  • 作为工人阶级同盟军的农民。

这个问题涉及到本文的初衷,即为党内外的对农民运动持有异议的人的观点进行矫正。那么,为什么党内外对农民运动会有所顾忌甚至排斥呢?国民党右派自不用说,他们所代表的的地主阶级与买办阶级的利益自然地造就了他们的立场和观点。而对于共产党内部来说,最“原教旨”的观点自然是以工人运动作为核心,因为在马克思理论中的无产阶级,指的就是被剥夺了生产资料的工人。

然而,当时的中国,和马克思所分析的已经完成工业革命的欧洲状况并不一样,中国当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资本主义社会体系,机器大工业刚刚起步,资本家和工人从数量上也不占优势。于是,单纯依靠工人的力量势必会势单力薄。毛洞察到了中国广大还处于地主政权的封建宗法制下的农民也拥有与工人同等的性质和地位,因此,在之后的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中,农民始终是一支重要的力量,是工人阶级的忠实的盟友。只有当资本主义体系建立完成后,资本主义再生产导致剥削加重,以及生产过剩与购买力不足的矛盾呈现后,工人阶级才能真正地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参与到阶级斗争的过程中。

参考资料:


2020年9月11日02:09:18

北京 生命科学园

编辑于 2020-10-08 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