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远大捷的真实情况是什么?袁崇焕被杀后为什么老百姓争相食其肉?

天启六年,明朝与后金努尔哈赤之间爆发了宁远之战,努尔哈赤率领六万八旗军,猛攻宁远城三天,在明军的炮火之下,死伤惨重,被迫撤军,史称“宁远大捷”。

相比于之后发生的宁锦之战,宁远之战仅仅是单纯的守城战,宁锦之战中,明军凭借坚城,在野战中击败后金军,其战绩更加突出,但名气却不如宁远大捷。

主要原因:其一,宁远之战是努尔哈赤率领后金崛起以来,抚顺失陷后,明军的第一次胜利,意义非凡,有鼓舞人心的作用。

其二,宁远大捷代表着以孙承宗、袁崇焕为首的主张坚守关外的进取派的胜利,响亮地打脸了阉党分子高第全线退守山海关的战略,可以说是明末东林党在国策上少有的正确主张,被大肆宣扬。

其三,关于宁远大捷的战果,在明军前线的奏报中,有提到击毙贼军大头目的记录,再者努尔哈赤因此战失败而重伤或者病重,不久之后就去世了,对于明朝来说此战意义非凡啊!

宁远城,孙承宗与袁崇焕关宁锦防线下的一座坚城

天启二年,广宁失陷之后,辽东的战事成为了朝廷的重中之重,在这种情况下,袁崇焕探查一圈关外的情况后,请命前往辽东任职,于是袁崇焕被破格提拔为兵备佥事,督关外军事。

不久之后,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孙承宗巡行辽东,针对十三山的营救事宜,发展为辽东防线的分歧,督师王在晋主张放弃关外,防守中前所,袁崇焕主张守宁远,阎鸣泰主张守觉华岛。

孙承宗向朝廷提议罢免王在晋,自任督师,支持袁崇焕的驻守宁远的主张,天启三年,孙承宗决定亲自镇守宁远,与袁崇焕、满桂一起前往。

袁崇焕对原修筑的宁远城进行重新规制,城高3丈2尺,雉高6尺,址广3丈,上广2丈4尺,安置西洋火炮11门,使其成为关外的坚城重镇。

宁远大捷,依靠坚城与火炮取胜的防守战

天启五年十月,魏忠贤在朝中势力越来越大,孙承宗被罢免,阉党高第接任,高第到任后,推翻孙承宗和袁崇焕制定的关宁锦防御体系,下令锦州、右屯、大小凌河等地军民全部撤往关内,一时间辽东形势岌岌可危,袁崇焕坚守的宁远成为一座孤城。

次年正月,趁明朝在辽东的策略变更,局势一团乱麻的时机,努尔哈赤率军六万进攻宁远,高第得知努尔哈赤出兵的消息,坚守山海关,对宁远坐视不理。

此时宁远城兵力不足两万,袁崇焕召集诸将,商议守城策略,袁崇焕在众将士的面前,写下血书,誓与宁远共存亡,军民士气大振,袁崇焕下令坚壁清野,发动全城军民共同守城。

正月二十三日,努尔哈赤率军抵达宁远城下,在城北五里处,占道安营布阵,准备攻城,袁崇焕命令西洋火炮炮击后金大营,后金军立时伤亡惨重,被迫将大营向西移动。

二十四日,后金军开始正式攻城,也是整个宁远之战最危急的时刻,努尔哈赤率军猛攻宁远城,明军依靠西洋大炮、铳炮、药罐、雷石,令后金军死伤惨重。

努尔哈赤被迫移师进攻城南,以楯车为掩护,在城门角防守薄弱处,凿出四个大洞,宁远城危在旦夕,袁崇焕亲自上阵,担土搬石,堵住缺口,始终将后金军牢牢地挡在城外,战至深夜,后金军被迫撤兵。

二十五、二十六日,努尔哈赤率领后金军又连续攻城两日,在明军的猛烈炮火下,精于骑射的后金八旗军死伤惨重,在城外留下大量尸体,二十六日,后金军从宁远城下撤军,宁远之战以明军胜利结束。

至于此战是否真的击伤了努尔哈赤,只能从明朝的奏报中看到击伤虏军大头目,但二十六日后金退军后,趁机攻克并屠杀觉华岛,说明努尔哈赤即使受伤也不会太重的。

另外从清朝留下的史料看,努尔哈赤撤军后,又亲征了蒙古喀尔喀部,七月才患了毒疽,八月去世,但清朝早期的史料与明朝的奏报多有冲突,比如顺治年间,台湾明军曾有击毙清朝大员的记录,不久顺治去世,明军怀疑击杀了顺治,但清朝毫无此类记载,哪个可信就自己斟酌吧!

皇太极从蒙古入关,陈兵北京城下,袁崇焕被凌迟处死

崇祯二年,皇太极已彻底征服了蒙古各部,率师十万从龙井关、大安口扣关而入,袁崇焕听到消息后,赶紧带领祖大寿、何可刚入关守卫京师,崇祯得知袁崇焕入关救援后,非常高兴,让袁崇焕统领指挥各地援军。

袁崇焕在蓟州镇守,皇太极率领金兵攻破遵化、三屯营,赵率教在遵化战死,皇太极越过蓟州,向西直逼京师,袁崇焕急忙率军向西护卫京师。

袁崇焕与金军交战之前,崇祯召见袁崇焕,袁崇焕以军队长途奔袭,疲惫不堪为由,请求入城休整,但被拒绝。袁崇焕率军驻扎在城外,与皇太极交战,互有胜负。

随后,皇太极从东南面进攻北京城,与东面驻守的祖大寿交战,祖大寿率军奋战,后金军难以战胜祖大寿,于是撤军了。后金军在南海子驻扎,袁崇焕派兵用火炮攻击后金军大营,后金退兵,京师的危机解除。

皇太极退兵之后,朝中的很多大臣都认为是袁崇焕将后金的军队放进来的,纷纷上书指责袁崇焕与后金勾结,这时后金也放出消息,说袁崇焕确实与他们有联系,崇祯将袁崇焕下狱,最终以擅自与后金军议和、擅杀毛文龙两项罪名将袁崇焕凌迟处死。

袁崇焕虽然死得惨,但死得却不冤,百姓都认为后金是他进来的,争相食其肉

首先,朝廷给袁崇焕定的罪,一点都不存在冤枉的,袁崇焕在崇祯元年上任辽东督师后,就开始私下里与后金议和,据说袁崇焕还私自答应了后金的岁币要求,袁崇焕给崇祯的上书中也提到议和的策略。

关于议和的问题,在明末崇祯年间一直都是大忌,要说袁崇焕冤枉,后来的兵部尚书陈新甲岂不是更冤了,所以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袁崇焕的死是咎由自取的,不存在冤枉,只是后来明朝形势危急,感觉袁崇焕还是不错的。

袁崇焕凭借自己的尚方宝剑,杀死了同样有尚方宝剑的毛文龙,这完全就是袁崇焕的私心和权力欲望在作祟,我们工作中会遇到那种部门做出了一点成绩,就把认为是自己做出的,还四处宣传的同事,袁崇焕就是典型的这种人。

袁崇焕在辽东的两次大捷,一次宁远大捷,是孙承宗为其留下的军资遗产,一次宁锦大捷,是满桂和毛文龙一个正面血战,一个背后偷袭取得的战功,袁崇焕肯定有功劳,但要都归到他身上,那就言过其实了。

可惜袁崇焕自己一直认为是他的功劳,因此还和曾经的战友满桂闹翻了,这种同事得势时大家都绕着走,落难时恐怕大家都不吝啬狠狠踩两脚吧,这就是袁崇焕的性格,他杀毛文龙也是自我膨胀,完全认不清自己的表现,反而认为毛文龙抢他功劳了。

其次,袁崇焕这个人非常胆大妄为,擅自杀死毛文龙是一方面表现,在孙承宗手底下,曾因为有校尉虚报兵员,将其斩杀,令孙承宗大怒,指责他没有权力专杀将士,官卑职微的时候,袁崇焕都能如此,让其掌握大权后,更加肆意妄为了。

袁崇焕以东江镇浪费钱粮为名,对毛文龙的东江镇进行裁减兵员,结果他自己管理东江镇,向朝廷索要更多钱粮。

自古外军不得入城,进京只能驻扎在城外,袁崇焕却仗着自己兵马强壮,想让自己的兵马入城休整,不可谓不胆大妄为,恐怕很多大臣都担心他进京后,自己成了毛文龙第二了吧。

危机解除后,朝廷自然是要秋后算账的,他仅仅任职两年不到,就如此地嚣张了,以后还了得,崇祯虽然脑子不好使,但是对自己的皇位还是很在乎的,毛文龙这种比自己还拽的,自然是不能留的。

京城的百姓,谁家没有亲戚家人在城外居住,后金入关后,又不是走亲戚,也不是岳家军秋毫无犯,入关后烧杀抢掠,比鬼子进村还鬼子进村了,京城的数十万百姓都与后金结下了血海深仇了。

朝廷放出消息,后金军是袁崇焕放进来的,百姓的愤怒找到了释放口,恨不得撕碎了袁崇焕,朝廷非常体贴的将袁崇焕凌迟处死,这完全就是顺应民心啊!

发布于 2021-05-13 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