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肯定肖劲光:“坚持得对,就是要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一个字也不能改。”

毛泽东肯定肖劲光:“坚持得对,就是要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一个字也不能改。”


1940年前后,阎锡山大肆进攻我党领导下的山西新军。为了打击顽固势力,减少不必要的“擦枪走火”,党中央派除了肖劲光和王若飞,他们带着毛泽东的亲手书信,到黄河边上的宜川与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进行交涉。

毛泽东在信中明确写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则。阎锡山看后,感到最后一句太硬了,态度强硬,要求我军改为“我必自卫”,肖劲光断然拒绝。回到延安,肖劲光将此事向毛泽东作了汇报。

毛泽东满意地说:“好,坚持得对,就是要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一个字也不能改。”


毛泽东两次举荐肖劲光

1930年,肖劲光从苏联学习回来后,为表示不打倒蒋介石决不罢休的决心,他蓄起了胡子,胡子甚至一度长至脖颈,这样的形象更显出他威武不凡,所以很多人都称他为“大胡子”司令。

1931年11月,苏区中央局和军委在瑞金召开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

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根据地星光熠熠,各根据地的代表900多人云集瑞金。任闽粤赣军区参谋长兼政治部主任的肖劲光,作为闽西根据地的代表出席了会议。

在这里,肖劲光见到了毛泽东,先后两次留学苏联的他,在现场光彩夺目,自然是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这在当时可是铁铁的经过苏联军事化系统教育的人才啊。会议开幕的时候,军委下达了重要工作任务,是关于红军教育管理方面的工作内容。肖劲光接受任务后,争分夺秒一鼓作气,头悬梁锥刺股一般很快就拿出了参会发言稿。

讨论决议草稿修改时,主持会议的同志让肖劲光对稿子作个说明,年轻气盛的肖劲光积极的讲述着自身的观点认识;并以苏联红军的情况进行了详尽的说明、对照。对中央苏区红军建设也提出了许多意见。他讲得很快,似乎成竹在胸,噪门很大。


坐在旁边的毛泽东,一边含笑听他发言,一边指了指水杯说:“不要急,喝口水,坐下慢慢讲!”

听了毛泽东的话,肖劲光的脸刷地红了。他意识到自己在这么多有资历和威望的领导面前,过于自信了。毕竟才回国,很多联系实际,熟悉国情的工作还没有完全摸透。自己虽然带过兵,也留过洋,但还是显得“口若悬河”了。



肖劲光起草的稿子通过发言,激荡起较大的回响。讨论会后,彭德怀、林彪、刘伯坚等人还在会场,反复的进行商讨。肖劲光还不知道的是,他的发言在毛泽东头脑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毛泽东已经意识到,眼前的肖劲光已不是当年那个求知若渴的青年学生,而是一个有胆有识的红军将领。会议期间,作为中央根据地负责人的毛泽东就与军委领导取得一致意见:由肖劲光负责筹建红军学校的领导工作。


会议结束的那天下午,肖劲光正在收拾行装准备返回闽西,毛泽东找来了。毛泽东说:“现在形势发展很快,前线和后方人才紧缺。我们准备筹建红军学校,已经派人去做筹备工作了,经过研究决定,派你去做红军学校的校长,有什么意见?”

“我刚回国,不了解国内的情况也没有经验。我行吗?”肖劲光忐忑地说道,同时对自己能力打了一个问号。


“我看你行。”毛泽东毫不含糊地说:“你在托尔马乔夫学院学习过,军事理论系统地学过,又有行军打仗的经验。认真办,我们的红校一定能超过黄埔。”

肖劲光就被任命为正在筹建中的“红校”(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红校”设在距离瑙金城10里的一个叫大树下的地方。这里树林茂密、荒无人烟,全部校舍就是学员自己动手、背靠树林在山坡旁建起的一排茅草屋。教学条件虽然简陋,但人员配备却是相当可观的。学校分三个大队,大队长分别是粟裕、彭绍辉和龙云。邓萍任教育长,教员有左权、郭化若、陈伯钩、吴亮平、张如心、黄火青、伍修权等,大都是各根据地功绩卓著、知名度很高的人物。宁都起义发生以后,江西省委书记李富春又找到毛泽东征求他对改编起义部队的意见。毛泽东坦率地说:“这事关系重大,应该派得力的

人去。”


12月18日,中央军委根据李富春的提议,调任肖劲光为新改编的红五军团政治委员。又是一个出乎意料的任命。接到命令,肖劲光心里又是异常激动。他留恋刚刚展开工作的红校,也深知新职务的意义,更深深明白到红五军团工作意味着什么。

改造起义部队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去了以后如何开展工作?在一间狭

窄的小楼里,毛泽东与肖劲光进行了倾心长谈。他们从党内政治形势谈到根据地建设,从做好红五军团工作的要点,对谈到改造起义部队的方针、政策和具体措施,他们谈了很多,也谈的很深。那一晚的煤油灯,似乎也成了了肖劲光心中的“星星之火”。

经过毛泽东一席话,肖劲光豁然开朗,立即到红五军团报到,开展工作也逐渐得心应手、有声有色。后来红五军团经过整编,成为中央红军的一支坚强的主力,在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中,在万里长征途中,敢打敢冲,屡建奇功,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




毛泽东靠肖劲光“吃饭”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以后,南京政府终于与共产党达成了“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协议。

八路军主力开赴抗日前线后,党中央扎根于陕甘宁边区的延安城。这是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它有利于指导敌后根据地建设,使前线的部队后方有“家”,有回旋余地。但这里地瘠民穷,社会环境复杂,留守部队责任非常重大。由肖劲光担任留守兵团司令员,是毛泽东提名,经过党中央慎重研究了的。

在首次举行的军政干部会上,毛泽东拍着肖劲光的肩膀说:“同志们,我在延安,就是靠这位老兄吃饭,靠你们留守兵团吃饭啊!”

说着看了看肖劲光,“肖劲光啊,我准备死在延安,埋在清凉山,你也得做这个准备哟!”毛泽东意味深长的玩笑话,使肖劲光受到很大震动。

当晚,他回到住处沉思良久,随后泼墨挥笔,亲自书写了“任务重于生命“这一方针,并于第二天挂在大会的会场上。



在和驻守将士作报告时,他也反复阐述留守部队担负的“保卫河防、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等任务的光荣和艰巨,号召大家为完成任务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以后多年,肖劲光也一直以“任务重于生命”作为留守部队的训导,并以此根植于心,以此教育部队考察将士。留守兵团要立得住,首先要解决的是社会环境问题。开始,陕甘宁边区社会秩序很乱,尤其是匪患,非常突出。肖劲光花了大量心血研究问题,最后率部部队从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土匪的活动规律和当地特点,采取灵活机动和穷追猛打等多种方式。不到一年,土匪就基本上被肃清。

一天晚上,已是夜深人静,毛泽东还在伏案疾书。肖劲光按照毛泽东“每晚都要来谈谈部队情况”的约定,当他向毛泽东报告说到,边区境内的土匪已基本肃清时。

毛泽东瞬时喜上眉梢,甚至不敢轻易相信:“这样短的时间就把土匪肃清了?”面上一副“似笑非笑”的表情等着他给出详细的汇报。

肖劲光随后详细说明了剿匪的经过和战果,毛泽东听了十分高兴,随即亲自起草了一份电报,向全国各抗日根据地通报了这一战绩,表彰了根据地边区军民。

此外,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反共摩擦,是留守兵团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一任务情况复杂,但肖劲光与毛泽东配合非常默契,心有灵犀那做起工作来更是相宜得章。

国民党绥德地区的何绍南,是一个制造国共不和,专门搞摩擦的专家。他多次组织暗杀特务,杀害我军官兵;甚至蛇鼠一窝,去串通土匪,四处抢劫;敲诈勒索,贪污受贿,罪恶昭彰。一次肖劲光听说他路过延安,立即找上门去,义正辞严地将他痛斥一顿。尔后肖劲光又引他去见毛泽东。

毛泽东指着何绍南的鼻子说:“我们以抗日大局为重,你却在边区境内为非作歹。不要以为八路军软弱可欺!”

为了把他彻底赶走,肖劲光又和陕甘宁边区政府联名致电蒋介石等国民党高层,要求严办何绍南。通过一系列的有力斗争,何被迫逃离了绥德地区。

对于中间派,肖劲光按照毛泽东的指示精神,注意多做团结的工作。如国民党驻榆林地区的二十一军团军团长邓宝珊,思想进步,与我党关系一直比较好,肖劲光就多注意与他交往。一次邓宝珊路过延安,留守兵团和边区政府联合举行了欢迎晚会,肖劲光还请毛泽东与他一起吃饭。由于与邓宝珊保持了较密切的关系,陕甘宁边区北部摩擦明显减少。

为了打破封锁,发展生产,毛泽东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1940年2月,中央军委向全军发出开展生产运动的指示,延安留守兵团不仅开垦荒地,甚至在手工业、工商业也颇有建树。各种手工工厂和作坊轰轰烈烈的进行着生产,许多部队还搞起了畜牧业、运输业等各种生产经营。

肖劲光更是拿出祖传的手艺参加纺纱比赛,简直上马能平定匪患,下马能纺织生产,一时传为佳话。

到1943年,留守兵团开荒达20万亩,陕甘宁边区“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真正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一天傍晚,肖劲光陪毛泽东在延水河边散步,当他讲到多数部队已实现并践行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时。毛泽东满意地笑了,他幽默地说:“我早就讲过,在延安靠你肖劲光吃饭嘛!”


肖劲光在工作中是毛泽东的帮手,在生活中是毛泽东的朋友。在革命过程中,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而两人的感情却愈来愈深。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佳话。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与世长辞。在向这位伟人遗体告别的人流中,有一位身着戎装的老将军当众失声痛哭,他满怀深情地向人们诉说:“我对毛泽东同志有特殊的感情,从我参加革命的第一天起,就把毛泽东同志当作自己敬仰的师长,可以说我是在毛泽东同志几十年的帮助下成长起来的。”


发布于 2022-02-14 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