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明明被打败,谎报军情虚报战况,丁汝昌为什么要这样做?

甲午海战明明被打败,谎报军情虚报战况,丁汝昌为什么要这样做?

1888年9月9日光绪十四年,清朝批准了总理海军事务大臣醇亲王奕譞的《北洋海军章程》,北洋海军正式成立。北洋海军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军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支,有主要军舰大小共有二十五艘,辅助军舰五十艘,运输船三十艘,官兵四千余人。

关于北洋海军的领导人选,各方都力争让自己的人担任,但最终海军衙门还是依照李鸿章的提名,任命北洋水师记名提督直隶天津镇总兵丁汝昌为海军提督,并赏加尚书衔。

丁汝昌在任职期间,一方面对北洋海军和北洋海防的建设呕心沥血,严于律己,另一方面也整肃军纪不够严厉,并且对李鸿章言听计从,使北洋海军成为了“为李家军”。



1894年9月17日甲午海战后,丁汝昌率残缺的北洋海军舰队返回旅顺港,随后向李鸿章及朝廷报告了甲午海战的战况。其中主要有三点:

其一,北洋军舰击沉日舰三艘;

其二,声称日舰被打败,但由于日舰速度太快而未能扩大战果;

其三,编造夸大自己的伤势,要求他人代理北洋提督一职。

明明是被打败,丁汝昌为什么要谎报军情虚报战况呢?

首先是因为压力。

压力来自于上至朝廷下至百姓都认为,对付日本人只许胜不许败。

在甲午战争前,清朝上下根本没有人把日本这个蕞尔小国放在眼里,普遍存在“轻日”思想。朝廷官员认为日本外强中干,螳臂当车,中国地广财丰,战守皆宜,他们根本不是大清朝的对手,北洋海军虽不能抗衡西洋列强,但对付东洋日本还是绰绰有余的。普通民众对战胜日本充满了乐观情绪,认为日本的挑衅是不自量力,鸡蛋碰石头。当时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就说“现在中国除了千分之一的极少数人以外,其余九百九十九人都相信大中国可以打垮小日本。”

正是这种只可赢不可输的压力,甲午海战开战前就注定这是一场“不许败”战争。所以海战后,丁汝昌率领伤痕累累的残余舰队返回旅顺后,不但夸大了战绩,还将战败的责任推卸给先回旅顺的济远舰管带方伯谦、逃跑的广甲舰管带吴敬荣,减轻自己的责任。



其次是因为推卸责任。

甲午战争爆发后,李鸿章是倾向于主和的,他将北洋海军作为自己的政治资本,并不想真正与日本作战,希望通过列强的调停来达到避战的目的,但是他的“保船制敌”方针遭到了主战派的攻击,丁汝昌也备受诘责。光绪作为鹰派皇帝,在清流党人的怂恿下,情绪更是激动。数日间,连发电报指责丁汝昌,质问为何没有战果,提出要将丁汝昌革职,送交刑部治罪。在李鸿章的力保下,且指责大都属于捕风捉影,根本没有任何证据,最后光绪只好降旨,暂时免于处分让丁汝昌戴罪立功。

海战中,作为北洋海军提督和中方战场指挥官的丁汝昌,本就是一个根本不懂海事的淮军将,忠实地执行李鸿章“保船制敌”的方针而故意避开敌舰。在战前也没有明令确定自己的代理人和代理旗舰,在交战过程中没有或已来不及采取任何补救措施,以致完全丧失了自己的指挥职能,使全舰队处于群龙无首而各自应战的被动局面。战后,日本联合舰队未失一舰,而北洋舰队却损失了五艘军舰,对此丁汝昌是负有一定责任的。

再者是因为集体腐败。

自从不懂海军的丁汝昌当上北洋海军提督后,北洋海军内部就流传“升官靠的不是海军技能、知识,而是势力”,那些真正懂得海军知识,特别是留学归来的军事人才,对军事训练、海军建设、部队纪律都淡漠了,甚至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成为常态。利用军舰走私、岸上安家、私自养妾、嫖娼赌博等,从官到兵比比皆是,天下乌鸦一般黑,谁也别说谁。



特别是丁汝昌在军中没有威信,副手左右翼总兵林泰曾、刘步蟾都不服从他的指挥,但在谎报军情这件事上,林、刘二人非常配合,为了保住职位三人共同虚夸战况,集体推卸领导责任,把北洋舰队阵形变乱归罪于济远舰,导致二品副将方伯谦未经刑部审核就匆匆被杀。事后,刘步蟾升记名提督并赏换格洪额巴图鲁名号,林泰曾赏换霍伽助巴图鲁勇名,丁汝昌继续担任北洋海军提督而安然无恙。

终究纸里包不住火,清朝战败的消息被外国报纸披露,丁汝昌被革去尚书衔,摘去顶戴,后被举报"通敌误国",光绪大怒,准备将其交刑部治罪,又是李鸿章多次敷衍塞责,此事最后又不了了之。

威海卫之战中,面对抗击日军围攻,在弹尽粮绝、援军未至的情况下,丁汝昌拒绝日军劝降,服食鸦片自尽以谢国人,也算是在人生最后时刻以一种令人哀伤的、悲剧性的方式自杀来表现自己的爱国精神。

发布于 2022-12-26 08:52・IP 属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