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若望案:康熙大帝真正崛起

汤若望案:康熙大帝真正崛起

前因

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帝去世后,失去政治靠山的汤若望被杨光先告上法庭。

1664年,鳌拜废除新历,逮捕汤若望和南怀仁等传教士,此案史称汤若望案,又称康熙历案。此案被视为一场中西文化的冲突,后来的平反也是康熙帝掌握实权的反映。

汤若望生于德意志一个世袭贵族家庭,他在罗马修完哲学、数学、天文等学科后,加入了耶稣会。年轻的小伙子对中国这片神秘的东方土地心驰神往,他郑重地向耶稣会长申请向东方传教。



汤若望像

因此,即便明朝覆灭、政局动荡,他也没有逃亡南方,而是继续留在北京继续效忠清廷,以获得传教的政治支持。此时清王朝为了巩固统治也需要新的历法,汤若望就作为专门人才被任用。

汤若望积极衷心地建言参政,深得顺治帝地器重,他的意见甚至可以左右皇帝的决策,最为典型的例子是,汤若望在立储问题上建议得过天花的玄烨为太子,被皇帝采纳,玄烨就是后来的康熙大帝。

顺治皇帝将其尊称为“玛法”,这在满语里是“老翁、祖宗”的意思,足以见得汤若望当时的地位。这种地位带来的是天主教在华的有利局面。

于是各省纷纷建立教堂,中国教徒人数迅速增加,据统计到1650年,中国天主教信徒达到十五万人,这就引起了部分士大夫的反感。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杨光先。杨光先是江南布衣出身,性格耿直、暴躁,他秉持着“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的守旧思想,在汤若望案中是明面上的推动者。

杨光先先是攻击西洋历法,指控西洋人包藏祸心;再著书立说,开启舆论战,专门写《辟邪论》等书影响民众的思想。作为回应,在汤若望的指示下,钦天监夏官正李祖白执笔写出《天学传概》一书。

但是《天学传概》里的观点让百姓无法接受,这本书就成为杨光先等人攻击汤若望的利器。比如书中说“天主上帝开辟乾坤,生初人男女各一,出人子孙聚居如德亚国,其后生齿日繁,散走世界各地。”这句话无疑是把中国视为欧洲人的后裔,与天朝上国的固有思想相悖。书中还说,中国最开始是信仰天主教的,是焚书坑儒导致天主教在中国逐渐失传,这也是儒家占正统地位的中国无法接受的观点。正是这本书让舆论的走向有利于守旧势力。



汤若望手制日晷拓本

顺治十八年(1661)庇护汤若望的顺治帝去世,即位的康熙帝才不到十岁,没有掌握实权,朝政由保守落后的托孤大臣们把持。早在顺治时期,皇帝对一个洋人的宠信已经让朝中大臣颇有微词,于是以鳌拜为首的大臣们便暗地里的推动,支持杨光先对汤若望等人进行批斗。

康熙三年(1664),清廷会审汤若望以及相关人员。当时的汤若望已经73岁高龄,早已经行动不便,说话都是由南怀仁代言。最终在鳌拜等人的授意下以谋立邪教、编造新书、蛊惑众人的罪名,判主犯汤若望凌迟处死。

但是康熙四年的一场突如其来的自然变化瞬间改变了汤若望等人的命运。当时北京天空出现了彗星;之后又发生了大地震,把皇帝和太后都吓得逃出殿外,天有异象对于古代人来说是灾祸即将降临的征兆。

年老的孝庄终于出马,对托孤大臣说:“汤若望一向受到先帝的信任和尊敬,你们这些人都忘记了吗,并且想要将他处死吗?”

孝庄的话在当时还是极有分量的。于是在孝庄的保全下,汤若望被免于刑法处死。



汤若望与中国官员

杨光先接替了汤若望的钦天监监正之职,但是杨光先实际上并不懂历法,工作经常出现差错。康熙六年,康熙皇帝亲政后决定启用传教士南怀仁。南怀仁为了证明西洋历法的准确度,与杨光先一派进行比拼,结果南怀仁获胜,皇帝便任命他为钦天监监副。

康熙八年(1669),康熙帝处理掉鳌拜一党后,四大辅臣全部退出了权力核心。南怀仁等人上书状告杨光先依附鳌拜,导致汤若望等人无辜下狱。这一次已经掌握实权的康熙帝就再也不用受托孤大臣们的摆布了。

终于在次年,皇帝重申此案,做出了先前绝然不同的判决。康熙帝还亲自为汤若望撰写祭文,并恢复他“通微教师”的之名。至此,汤若望案才最终结束。

后果

康熙八年(1669),康熙帝以结党擅权、弗思悛改,命议政王大臣等逮治鳌拜,遏必隆同时下狱。

结论:汤若望案是中国传统封建文化与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一次剧烈冲突。这一案件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外国传教士不敢再到中国来传教,对于西方科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不利;同时,这场案件的重审反映了康熙由儿童皇帝到亲政握实权的过程。

发布于 2023-04-24 13:57・IP 属地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