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史丨清日《天津条约》,为后来的甲午战争,暗藏导火索

晚清史丨清日《天津条约》,为后来的甲午战争,暗藏导火索

网上有种调侃的说法,认为晚清的条约,是最能代表清朝形象的事物。而晚清签订的一系列条约里,清朝和日本的《天津条约》,无疑是存在感较弱的。但一般认为,这个条约被视为为后来的甲午战争暗藏了导火索。

1、1880年代的东亚

事情发生在1880年代。

1880年代的东亚处于空前危机的状态:因为当时的东亚,主权国家就两个:清朝和日本。至于琉球和李朝,那是大清的附属国。换句话说,如果李朝的国王、琉球的国王没有大清皇帝的册封,那么其王位的合法性也是受质疑的。事实上,在李朝时期,李朝也确实和西洋人发生过冲突,但西洋人往往在冲突过后,会选择和清朝交涉。理由倒也简单:李朝是大清的附属国,那真正的外交权,也该在清朝手里。

而1880年代的中日两国都面临危机:清朝遭遇了鸦片战争,而后开始了洋务运动,而日本的情况也类似:日本遭遇黑船来航以后,开始明治维新。

后世历史对日本的明治维新评价较高。但其实个人觉得,通常情况来说,其实明治维新也没啥大前途。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日本的基本盘,在当时搞不了资本主义。因为资本主义最起码需要个殖民地作为原料掠夺和工业品倾销地。而日本当时的实力,敢去碰瓷谁啊?

不过,即便这样,日本还是有了妄念:那就是可以考虑对琉球和李朝进行扩张,来发力日本的资本主义。

2、天津条约

清朝光绪九年,西元1883年,李朝发生了动乱,李朝的国王也遭到了软禁。当然,李朝的这次变故,幕后的推手是日本。清廷对于李朝的这番变乱没有选择置之不理,而是选择出兵稳定李朝局势。当时袁世凯就在清廷的派遣之列。袁世凯带着部分清军进入李朝以后,很快平息李朝的叛乱。清军在李朝的表现,也给了日本人观测的样本。日本人经过一番评估,认为此时的清朝对于日本来说,依旧是难以撼动的存在。

日本折腾半天,当然不愿意接受折腾半天、白忙一场的现实。所以,日本开始在光绪十年和清廷就李朝的问题进行和谈。

本来清军在李朝取得优势,日本就该灰溜溜撤走,毕竟日本人去李朝搞事情遭到挫败,没什么好谈的。但是此时的国际环境,却迫使清朝不得不考虑谈判。

因为日本人之所以在光绪九年在李朝搞事情,是因为这一年,中法战争爆发了。

在19世纪,英法算是整个世界秩序的操纵者: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而法国的殖民地范围也很广,英法之间的实力,也堪称伯仲之间。至于美国、普鲁士、俄国,其实当时没有喝英法相提并论的本钱。

所以清朝和法国的交战,清朝不敢掉以轻心。同时法国也不断撺掇日本也加入和清朝作战,因此清朝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就需要稳住日本。当然,日本也很清楚这一点,所以在李朝吃瘪以后,才敢于谈判。

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谈判一度处于谈崩了的状态。伊藤博文一度表示不谈了,而李鸿章也难得硬气一把:不谈就不谈,大清还真不怕和日本打仗。

李鸿章的强硬让伊藤博文不得不继续和李鸿章和谈。最终,双方达成协议:清军和日本军都从李朝撤走,而一旦李朝再出现动乱,日本和清朝可以共同派兵。这便是清日《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

3、后遗症

后世认为这份条约是相对平等的。但本质上依旧是清朝做出了让步:因为这等于动摇了清朝对李朝的宗主地位:本来李朝作为清朝的附属国,国内出现动乱,清朝作为宗主,出兵是很合理的。日本和李朝没有宗藩关系,也就没有出兵权。而这个条约,偏偏给了日本这个权利。

而这个条约签订十年后,李朝爆发东学党事件,清朝和日本都出兵李朝,日本并借此挑起了甲午战争。虽然甲午战争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但毕竟,导火索也和这个条约有关。

发布于 2024-04-04 12:15・IP 属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