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翻译
最会说情话的翻译家——朱生豪

最会说情话的翻译家——朱生豪

要是我们两人一同在雨夜里做梦,那意境是如何的不同,或者一同在雨夜里失眠,那也是何等的滋味。
——朱生豪

朱生豪的一生只有两件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和至死不渝的爱宋清如。

朱生豪是谁?他是最早翻译莎翁剧作的那批人,也是翻译做多的那个人。他打破了原先英国牛津版莎翁剧作按写作年代编排的次序,将莎翁作品分为喜剧、悲剧、史剧、杂剧四类编排,自成体系。他是之江大学的大才子,“之江诗社”的社长夏承熹老师评价他“聪明才力,在余师友间,不当以学生视之。”

在中国的翻译界,朱生豪(1912-1944)是一个了不起的存在,曾就读于杭州之江大学中国文学系和英文系。

朱生豪青少年时期的照片

1933年大学毕业后,在上海世界书局任英文编辑,参加《英汉四用辞典》的编纂工作,并创作诗歌。写有诗集多种,均毁于战火。同时还在报刊上发表散文、小品文。

1936年春着手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为便于中国读者阅读,打破了英国牛津版按写作年代编排的次序,而分为喜剧、悲剧、史剧、杂剧4类编排,自成体系。

1941年日军进攻上海,辗转流徒,贫病交加,仍坚持翻译,先后译有莎剧31种,新中国成立前出版27种,部分散失,后因劳累过度患肺病早逝。

他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和最多的一人,那是他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译稿两度被毁,三次从头开始,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完成的,为的就是回答日本人“没有老莎的译本中国就是一个无文化的国家”的讥笑,为中华民族争一口气。

朱生豪翻译态度严肃认真,以“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为其宗旨。译笔流畅,文词华丽。他所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是迄今中国莎士比亚作品的最完整的、质量较好的译本。中国出版的第一部外国作家全集——1978年版的《莎士比亚全集》(中文本) ,戏剧部分采用了朱生豪的译文。

有位老教授看过他的译本惊为天人:“很多人都不相信,这部优秀的译作,竟然是一个从来都没有出过国的人翻译的。”

谈及朱生豪的翻译就不得不谈到戏剧语言的特点和戏剧的翻译。戏剧是一种动态的文本,是以观众为对象的。

朱生豪翻译莎剧时, “ 必自拟为读者, 查阅译文中有无暧昧不明之处。 又必自拟为舞台之演员, 审辨语调之是否顺口, 音节之是否调和。”

我们来看看朱生豪在实际的翻译中是如何体现的。

以下是<李尔王>剧中的一个片段:

Osw: What does thou know me for?
Kent: A Knave, a rascal, an eater of broken meats; a base, proud, shallow, beggarly, three-suited, hundred-pound, filthy, worsted-stoking knave; a lily-livered, action-taking knave, whoreson, glass-gazing, superserviceable, finical rogue; one-trunk-inheriting slave; one that wouldst be a bawd in way of good service, and art nothing but the composition of a knave, beggar, coward, pander, and the son and heir of a mongrel bitch; one whom I will beat into clamorous whining, if thou deny’st the least syllable of thy addition.

朱生豪的翻译:

奥斯华德: 你认识我是谁?
肯特: 一个无赖; 一个恶棍; 一个吃剩饭的家伙; 一个下贱的骄傲的浅薄的叫花子一样的, 只有三身衣服,全部家私算起来不过一百磅的卑鄙龌龊的,穿容袜子的奴才; 一个没有胆量的,靠着官府势力压人的奴才; 一个婊子生的,顾影自怜的,奴颜婢膝的,涂脂抹粉的混帐东西; 全部家私都在一只箱子里的下流胚, 一个天生的王八胚子; 又是奴才,又是叫花子,又是懦夫,又是王八,又是一条杂种老母狗的儿子; 要是你不承认这些头衔,我要把你打得放声大哭。

原著中这一段刻画了多种的形象,朱胜豪对此的翻译也相应的采用了多样化的语汇调用。可以说是五彩缤纷,雅俗共赏。考虑到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非常庞杂多种多样的, 而朱生豪处理的时候考虑到这个人物的形象,考虑到舞台演出的情景,在翻译的语言选择方面也大量使用口语化的粗俗的语言,形象地描绘出了复杂的人物形象, 非常适合演出的需要。

朱译莎剧,处处都洋溢着诗歌之美。他在用散文体翻译莎剧无韵诗体的过程中,注意运用汉语语言文字的音乐美, 把中文诗词的平仄,押韵,节奏等特点和谐地运用到翻译当中。

如<哈梅雷特>剧中第四幕第五场奥菲莉娅的唱词:

OPHELIA He is dead and gone, lady,
He is dead and gone,
At his head a grass-green turf,
At his heels a stone.
O, ho!

朱生豪的翻译:

奥菲莉娅 姑娘, 姑娘, 他死了,
一去不复来;
头上盖着青青草,
脚下石生苔。
嗬呵!

译文无论在形式上还是节奏上都非常接近于原作。 原文是多元韵,而译者给出的翻译采用的韵脚分别是:了,来,草,苔。

来,苔与原文的gone,stone押韵格式是一致的。从节奏来看, 译文中第一行为7个字, 其他各行都与原文字数一样, 可以说译文从音形意三个方面都达到了非常好的一致。

还有,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这样的一个对话:

Romeo:(To Juliet) If I profane with my unworthiest hand
This holy shrine, the gentle sin is this,
My lips, two blushing pilgrims, ready stand
To smooth that rough touch with a tender kiss.

朱生豪的翻译是 :

罗:(向朱)要是我这俗手上的尘污
亵渎了你的神圣的庙宇,
这两片嘴唇,含羞的信徒,
愿意用一吻乞求你宥赎。

原文与译文都是第一行与第三行押韵,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韵。这样的押韵不仅使得译作做到了形合与意合,也让译作读来朗朗上口,非常适合舞台演出的需要,而且还有诗歌的韵律。这些只有在诗歌才华横溢的朱生豪的笔才能得到完美的结合。

朱生豪与宋清如的爱情一直是段佳话,他是之江才子,夏承焘说他的才华古人中只有苏东坡能相比。她是之江校花,也是才女,施蛰存说她的新诗有“不下冰心之才”。

他们因为诗而相识,因为诗而相知,最后因为诗而相爱。

四年级时,在“之江诗社”的活动中,朱生豪认识了当时一年级的宋清如。

宋清如本是一户大户人家的小姐,家境优渥,形容美丽,好巧不巧的是,这位姑娘同样在之江大学念书,更加巧合的是,因为喜欢写诗,她也加入了之江诗社。

宋清如

他俩的第一次见面是在之江诗社的诗社活动中。因为知道诗社中有位大才子,青涩的宋清如是惴惴不安的拿着自己写的宝塔诗到了活动现场的。朱生豪看过了她写的诗,没有说话,但是几天之后,他就给宋清如写了信行为宋清如擅长写新诗,还附带了自己的新诗,请她指教。

两人互相欣赏,就这样,一来二去,他们的通信由拘谨客气,变为了自然亲切,感情也慢慢生根发芽了。而作为诗人的朱生豪,在爱情的滋润下,就像完全变了一个人一样,说不完的情话,在宋清如面前蹦了出来。

朱生豪

有人说:若世间的情话有十斗,那朱生豪一人,便可独占八斗。

他们在校园里共同度过了只有一年的时光。朱生豪先于她大学毕业,在上海世界书局做英文编辑,而宋清如先是在之江大学读书,随后到成都教学。二人分居两地,临别时她送给他一支笔,就是用这支笔,朱生豪翻译了180万字的《莎士比亚全集》,给她写了540多封情书。

朱生豪写给宋清如的信件

以下为一些情书摘抄:

1.你不懂写信的艺术,像“请你莫怪我,我不肯嫁你”这种句子,怎么可以放在信的开头地方呢?你试想一想,要是我这信偶尔被别人在旁边偷看见了,开头第一句便是这样的话,我要不要难为情?理该是放在中段才是。

2.回答我几个问题:1、我与小猫哪个好?2 、我与宋清如哪个好?3、我与一切哪个好?如果你回答我比小猫比宋清如比一切好,那么我以后将不写信给你。

3.醒来觉得甚是爱你。这两天我很快活,而且骄傲。你这人,有点太不可怕。尤其是,一点也不莫名其妙。

4.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了一定很可爱。而且,假如你老了十岁,我当然也同样老了十岁,世界也老了十岁,上帝也老了十岁,一切都是一样。

5.阿姐:不许你再叫我先生,否则我要从字典中查出世界上最肉麻的称呼来称呼你。特此警告。

6.我不很快乐,因为你不很爱我。但所谓不很快乐者,并不等于不快乐,正如不很爱我不等于不爱我一样。

7.每天每天你让别人看见你,我却看不见你,这是全然没有理由的。

8. 今天宋清如仍旧不给信我,我很怨,但是不想骂她,因为没有骂她的理由。今天中午气得吃了三碗,肚子胀得很,放了工还要去狠狠吃东西,谁教宋清如不给信我?

9.我想作诗,写雨,写夜的相思,写你,写不出。"

10.我想要在茅亭里看雨、假山边看蚂蚁,看蝴蝶恋爱,看蜘蛛结网,看水,看船,看云,看瀑布,看宋清如甜甜地睡觉。

11.我是,我是宋清如至上主义者。

朱生豪的情书中对宋清如的爱称不可不提。细细算来恐有70多种。

什么肉麻的叫法张口就来。

好人,宋儿,好友,澄,小姐姐,澄儿,小亲亲,阿姐,傻丫头,宋姑娘,青女,我们的清如,好澄,好朋友,爱人,阿宋,亲爱的英雄,姐姐,好孩子,傻子,孩子,好好,老弟,小鬼头儿,婆婆,宋神经,宋家姐姐,挚爱的朋友,青子,二哥,小妹妹,姐,澄哥儿,如老姐,女皇陛下,澄子,宋宋,妞妞,你这个人,宋千斤,天使,心爱,蠢孩子,清如夫子,宋先生等等…

自称也花样繁多,从不重复。

朱朱、厌物、你脚下的蚂蚁、黄天霸、鸭、太保阿书、吃笔者、综合牛津字典、岳飞、小三麻子、弟弟、爱丽儿、饿鬼、阿二、波顿、豆腐…

1936年,朱生豪开始翻译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是他跨越400年时空的知己,他找到了安身立命的所在。他一边翻译,一边上班,除了看电影,没有做别的事的时间。花了2年时间,朱生豪翻译完了第一部分喜剧9种。他准备再花2年,完成全部《莎士比亚全集》。

朱生豪计划得很周全,但是世事难料。

八一三的炮火炸毁了闸北,也炸毁了他的译稿,于是从头开始重新翻译。4年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冲进租界。朱生豪失去了工作,失去了住所,再次失去了重译的稿子。

这时宋清如出现了,从遥远的重庆回到他身边,他们举行了简无可简的婚礼。结束了十年的分离与苦恋,相守在一起。

宋清如与朱生豪

朱生豪经历了一生中最困难的时刻,又经历了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在宋清如的守护下,他开始第三次重头翻译莎士比亚。

结婚前他们是才子佳人,结婚后他们是柴米夫妻。

“他译莎,我做饭。”和杨绛钱钟书一样,家务全由宋清如一人操持。

朱生豪“闭户家居,摈绝外务”,专注翻译事业,超负荷的工作很快压垮了朱生豪,许是察觉身体有恙,来日无多,他以惊人的毅力强压下不适,1943年一年译出莎氏悲剧8种,杂剧10种。朱生豪自己曾说:“饭可以不吃,莎剧不能不译。”

朱生豪的手稿

战争、贫穷和饥饿没有能够阻挡朱生豪。他发疯一样的翻译,工作量从每天翻译3000字加到每天8000字。他的稿费也涨了,从每千字2元涨到每千字5元。不幸的是,大米也在涨。从每石400元涨到每石40万元。

1944年6月,朱生豪确诊为肺结核,在此之前他仍坚持带病翻译出4部历史剧。自此,他已经完成了31部半的翻译。

直至离世前夕,朱生豪已然病体惬惬,他仍仰卧在床上高声朗诵莎剧原文,声音铿锵。时而清醒时而昏睡,清醒时只无奈告诉宋清如:“早知一病不起,我就是拼了命也要把它译完。”可他始终没有熬过这场病,临走前,他轻轻地喊着宋清如:“小清清,我要去了。”

1944年12月26日,年仅32岁的他抛下一岁的幼子和妻子离开了人世。

他们因为战乱而分离了十年,结婚不到2年半却阴阳相隔。一个英年早逝,壮志未酬,留给另一个的是长达半个世纪的守望和思念。

宋清如

在这非人间,死者倒是幸运而幸福的,生者则承受着思念和命运的双重煎熬。一年后宋清如写下这样悲怆的文字:“你的死亡,带走了我的快乐,也带走了我的悲哀。人间哪有比眼睁睁看着自己最亲爱的人由病痛而致绝命时那样更惨痛的事!痛苦撕毁了我的灵魂,煎干了我的眼泪。活着的不再是我自己,只似烧残了的灰烬,枯竭了的古泉,再爆不起火花,漾不起漪涟”。

失去最宠爱她的人后,宋清如便一次次地重新翻开那308封书信,一遍遍地读,一遍遍地微笑,一遍遍地落泪,一遍遍地汲取力量,从此她的生活只剩下两样事情:出版朱生豪的译稿和抚养孩子。

1948年,宋清如独自一人完成180万字遗稿的全部整理校勘工作,心里的一块巨石也终于坠地。

正如朱生豪与宋清如的儿子朱尚刚所说:“母亲把漫漫的一生,都交付给了父亲最爱的莎士比亚全集。”

朱生豪去世53年后,宋清如也去了。

朱生豪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翻译莎士比亚作品的人,也是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最多的人。他的译本以“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为宗旨,译笔流畅,文词华瞻,译文的质量和风格都卓具特色,为国内外莎士比亚研究者所公认。

我们今天已经窥探不到先生当年的风貌,但是,总会有人记得他。因为,他带领太多人第一次走进了莎士比亚的艺术殿堂,他总会一直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至多活在人的心里,至少也活在他为之奋斗的莎翁文集里。

来源:上海灏余、云译客、十点人物志、网络等

翻译米综合编辑

✔翻译、实用干货、经济学人、CATTI笔译、口译,MTI、小语种、招聘等资讯,欢迎关注——米姐

发布于 2019-08-07 14:33